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旅游 > 正文

乡伴凉泉理想村开园: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白天热闹的音乐市集,夜晚月光下的悠扬音乐……6月29日,乡伴凉泉理想村启动区试运营暨崂山乡村振兴项目签约仪式,在众人见证下,顺利进行。这一天,沉寂了许久的凉泉理想村热闹了起来,正式向世人宣告着自己独特的存在。

而这种存在背后,则是无数乡伴人日日夜夜历时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乡伴在全国第三个、北方第一个理想村项目,凉泉理想村因其独有的特殊性,走上了一条生态振兴、绿色赋能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乡伴凉泉理想村

巧手之术,让凋敝乡村换新颜

村里破旧的毛毯厂已然变身成为别具一格的乡创中心,未来是崂山区乡村振兴学堂,还是青年国际乡村双创中心所在地,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韵味,又将本土人文精神、自然景观和现代生活融入进去。

站在乡创中心的院落里,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建筑,乡伴开发集团副总裁、山东事业部总经理郑德福不由得想起前不久亲见的一幕:一位过往在毛毯厂打工的老人偶然路过这里,看着凉泉村的改变感慨不已,“原本想这辈子都不想回来了,想不到村子改变了这么多”,说话间老人便伸展身体,迫不及待体验这里的一切。

 

由破败的毛毯厂改建出的理想村乡创中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大家对于乡村的认识,让大家发现,原来乡村还可以这么好。”郑德福说,如同老人感慨的那样,凉泉理想村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体现在当地的环境生态,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氛围的营造,是一种新型邻里关系、乡村社区关系的构建。

选择凉泉作为乡伴北方理想村的首站,其实过程颇有一番周折。时间回到2017年11月份,在一次偶然的会议上,乡伴创始人朱胜萱了解到了崂山,经过调研,最终选择了凉泉村。“选择过程中,乡伴内部是有一些争议的。大家会想,一定要做这么难改变的村子么?最后达成一致,那就是有难度也要去改变,乡伴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凋敝的村子。”

让内部产生争议的凉泉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凉泉村,原来位于崂山的一个著名的山口——月子口以东宽敞山涧冲积的平原上,附近有白沙河流过,树木成荫、土地肥沃。1958年9月,青岛市为解决城市供水紧张问题,投资200余万元兴建“月子口水库”,次年7月竣工后改名为“崂山水库”。为修水库,凉泉等12个自然村共967户村民搬迁。这一晃,就是60年。

郑德福忘不了初来凉泉村时见到的场景:凋敝的村庄中,仅有十几户居民居住,村子里危房林立,半数以上房屋没有顶;因为无人打理,村里生活垃圾堆积,污染严重……“可以想象到当初搬迁时,村子匆忙选址建造,房屋质量堪忧,给后续村庄发展留下了极大隐患。”郑德福坦言,凉泉村本身还处于自然保护区周边,在整体改造过程中存在诸多客观难题。

 

改建后乡村有了自己的污水纳管处理

然而,这个“改造”手术要做,还要做得漂亮。凉泉理想村的改造始于生态,终于生态。沉寂了60年的石巷故道,烈日下开膛破肚,N管齐下,污水管、电信管、电力管、给水管、燃气管……随着这些管道的下地,凉泉理想村的理想也种在了这里。从此,凉泉理想村真正告别了煤炉、井水、化粪池、无网的荒草时代,奔在了诗和远方的大道上。乡伴团队以“生态之名”,打造崂山乡村生态振兴第一村,走上了一条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治理的道路。

聚焦生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处在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地周边的凉泉理想村,在发展之路上有不少限制。为了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乡村发展一直停留在被动保护的状态,而这种被动保护实则是“按兵不动”的消极方式。村里依旧保持着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等对当地造成了一定程序的污染,生活垃圾无法及时处理,所造成的污染显而易见。

没有新的产业进来,乡村就活不起来。呈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岂是那么几句言语呢?在江浙沪有着诸多实践经验的乡伴团队,在充分调研之后,因地制宜的绘就了一幅生态振兴、绿色赋能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2018年,在政府的扶持和村民的支持下,乡伴文旅以青春的热情和创意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荒草垃圾淹没的废墟中新生的启动区

根据规划,凉泉理想村占地39.67公顷约595亩,目前试运营的启动区包含青年国际乡村双创中心、乡村振兴学堂、儿童绘本馆、多肉生活美学馆、啤酒花园、精品民宿等。后续还将设计有垃圾分类展示馆、乡土物种园、乡土文创街区、原乡村史文化馆等,整体规划打造崂山生态振兴示范村、乡村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国家级示范区。

在郑德福看来,凉泉的规划是基于环境的整治来带动社区的复兴,进而形成主动式治理,挖掘生态振兴下环境信心、科普认知、绿色产业、归属荣誉,转变发展思路,依托绿水青山着力激发内生潜能。

 

改造后的乡伴凉泉理想村启动区

事实上,这种理念体现在理想村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就拿目前启动区的主体建筑乡创中心来说,为了保留那一堵岁月痕迹的石墙,设计团队对乡创中心的基础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最终采用点状基础人工开挖,配合保留石墙双面钢管加固,最终以独立钢结构体系来维护和固守原有的石墙,让这个留存了六十年的毛毯厂摇身一变,成为启动区最亮眼的部分。

走在凉泉理想村的乡间小路上,道路两侧无论是焕然一新的建筑还是待改造的房屋墙边,随处可见“生态振兴、绿色赋能”的牌子。未来,凉泉理想村将会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践行和发展“两山理论”,探索生态振兴、绿色赋能的崂山路径,同时,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回归乡村,感受新生活方式

“理想村”这个名词在乡伴眼中有着独特的含义,乡伴所做的一切落脚点最终其实都回归到人身上。凉泉理想村希望成为让人安居乐业的地方,构建一个理想社区,打造乡村生活的齐鲁样板。

在凉泉理想村的建设过程中,吸引了众多人才的加入。包含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人才都参与到理想村的设计改造中,本地设计建筑师联盟下乡,也给乡伴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细细数来,在整个凉泉理想村的工作人员中,仅有郑德福等三名同事是南方人,其余都是山东人甚至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在理想村打造过程中人才不断涌来,而建成之后的理想村,则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我们希望人们可以回归乡村,长久的在乡村居住、生活、就业,形成一个安居乐业的空间氛围。”郑德福说道。

 

乡伴凉泉理想村里的啤酒吧

原来凋敝的乡村活起来了,早早离乡的人们陆陆续续又回来了。通过理想村的打造,村集体有了100多万的租金收入,同时开放给村集体的部分股权,让村民们有了分红。留在村里的人们有了新的就业方式,农产品销售也有了新渠道。乡伴首先通过结合乡村集体资产的整合再利用和乡村旅游配套产业的植入,让住在这里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即便是不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通过改造老房和租金,也有了获得感。“引进来的新村民,则通过开书店、咖啡店等慢慢在这里扎根下来。”郑德福说,这种新老村民通过理想村聚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社区连接,一起感受新生活方式。同时,让凉泉理想村建立生态微社区,把当地民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了当地建筑当中,使用乡村的原始材料,保留乡村的建筑结构,唤起人们对乡村的记忆,又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通过乡土生活展示和体验,重新感受田园生活,感受浓浓的乡愁。

让建筑重拾乡土本义,让人们重拾乡居乐趣。事实上,乡伴团队以设计改变乡村,高品质的自然美学设计语言将新旧要素连接成有机交互的现货要素,让山水田园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智慧和美相融合的生态系统。理想村里盛着每个人的乡村梦想,每个个体都有着巨大的能量。我们相信,凉泉理想村启动区的亮相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凉泉理想村必将“理想”蓬勃。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99997,"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9/0705/8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