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没电用,如今用电还卖电”古桑乡季安村村民感慨说变迁
钱成刚张友情
“真是没想到啊,多少年前想都不敢想,今天的日子能这样越过越好过!”10月26日,盱眙县古桑乡季安村60岁的村民王真祥接受盱眙县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这样感慨道。
且听他怎么说——
“过去,多少年没电用;如今,用电还卖电”
当日上午,一路紧赶慢赶的他,刚刚从盱眙县工业园区江苏威盛电源有限公司请假赶回了家。面对记者一行,他首先这样感慨。为啥呢?且看他打开的手机信息。信息发送者,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盱眙县分行。
信息显示:“当前有效光伏发电功率3596.4瓦,发电5.3千瓦时,收益4.3元,逆变器容量8000瓦,累计发电9220.9千瓦时,收益7478.15元。”听他进一步阐释得知,去年12月2日,他投资53000元安装光伏发电板7.83千瓦,累计已收益7478.15元,一度电上网0.391元,政府财政补贴0.42元。
“测算下来,大概也就7年多就收回成本了。接下来,按光伏板25年的使用寿命算,还剩18年,每月可有700元左右纯收益,也能算是一笔养老钱了。”他进一步解释道,“10月25日之前的一个月,他家发电938.47千瓦时,卖电收入761.10元。”他边说边调取了25日银行推送给他的结算信息。
“过去,多少年没电用;如今,用电还卖电。”他回忆说,“1990年,我们村从邻近盱眙西南片山区的一个第三级电灌站临时拉电到村里,还隔三差五停电,刮风下雨也停电,电灯不如蜡烛亮,电风扇就是摆个样,转的圈数能数得过来。1996年5月,全省最后一个扶贫通电村在季安村剪彩,当时,听说省里还来了一个常务副省长为通电剪彩,总算有了比较正规的线路、配电房。但供电情况还是不怎么正常,群众叫‘脱裤子电’!”
他这么一说,记者愣住了。他看到到大家看着他发愣的眼神,就接着解释道,“就是说,晚饭后想看看电视还不行,饭碗一丢就停电,有时碗还没丢电就没了。非得要9点多钟,脱衣服睡觉了电才来,所以叫‘脱裤子电’。”听得大家都笑了。“2000年前后,直到目前,村里的电网状况一直不停改进。当年通电时,全村就两台变压器,现在不知有多少台,反正敞开了用,不缺电,不停电。”
“过去,光守着几亩地;如今能干嘛就干嘛”
当日采访他,还经当地电工提前预约,他提前从厂里赶回了家。对此,他也是很有感慨。“几十年前,人哪给乱跑啊,除非是招工、考学、当兵,一个村一年也跳不出农门一两个;农民就是农民,就守几亩地,土里刨金子,哪有那么多金子,一亩地能苦几个钱?穷,实在是穷。家家茅草屋。一家要有四五个儿子,老人们挂嘴边的话就是,儿子都能娶个媳妇就托大家的福了。”他回忆道,“1980年分田到户后,就不一样了,种完了田,冬天扒河修渠,出完了工差,就能出去打个工,做个活,慢慢手上就有了几个活络钱。”他一边说,一边手指着背后屋顶装着光伏板的瓦房说,“这房子就是1988年盖的,现在基本就我们老两口住。”
他越说越开心,记者一行也跟着他的思路走。“古桑靠城根近,但总体上属于盱眙西南部山区。三年前,山区这一片,像我们农忙结束了,家家壮劳力都采石加工、喂老虎机,哪家一年不挣个几万块钱。这几年,矿山保护不给开了,但大家都闲不住,县里发展工业,到工业园打工,一年也能苦四五万块钱,日子越来越好了!家家都没个闲人在家,想干嘛干嘛,能干嘛干嘛。”
“冰箱都买十多年了,还真一下说不出来是哪一年买的。”王真祥的老伴也一脸的开心,应电视台记者的要求,还用抹布擦一擦,配合取两个镜头。厨房内,电饭锅、电磁炉、电热水器一应俱全。几个房间内,都装有空调。正屋东头房里还装了一台空调柜机。顺着记者向里看的目光,他老伴笑着说,“那是闺女们一时半会儿回来住的。”言语间也自然流露“天下父母一片心”的那般慈爱。
“房顶空着也是空着,投几万块钱,还能有一份稳当的养老钱,不是蛮好的嘛……”王真祥这样说着,也一脸的幸福与满足……
据了解,当年,江苏省扶贫通电时,全村有740多户,目前,全村有420多户,这其中,像王真祥这样留守农村的约占85%,子女没在城镇安家落户的少之又少。漫步季安村,只见两三层小楼房比比皆是,很多人家的屋顶上装有光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