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铁军精神”在淮安的传承实践
融媒体记者陆春涛
淮安作为革命老区、英雄之城,是新四军的重点活动区域和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阵地。在血与火的岁月里,新四军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与淮安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抵御外辱、共赴国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和无数革命奇迹。新四军的英雄事迹和“铁军精神”已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多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力弘扬传承“铁军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嘱托要求,奋力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红色热土上的壮丽史诗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淮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高举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旗帜,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热潮。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党中央明确指示大力开辟苏北。八路军、新四军协力合作,共同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全国共诞生了19块抗日根据地,淮安地区涉及新四军部队创建的苏中、苏北、淮南和淮北4块。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淮安盱眙黄花塘地区,历时两年八个月之久,一时间淮安地区成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的指挥中心。
淮安是新四军的重点活动区域。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下辖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其中5个师和独立旅在这里驻扎和战斗过。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张云逸、谭震林、彭雪枫等新四军将领在这里运筹帷幄、披肝沥胆,留下了精彩辉煌的历史篇章。气壮山河的大胡庄战斗、刘老庄战斗、车桥战役、高杨战役、两淮战役等,都发生在淮安大地上。
烽火岁月里,新四军战士的血与肉融入到淮安大地,他们英勇不屈的“铁军精神”,铸就淮安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和不朽画卷,也让淮安成为一座英雄之城。
红色基因的传承延续
一直以来,淮安坚持做好遗迹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三篇文章,不断拓展用好用活新四军军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新(扩)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纪念馆、车桥战役纪念馆、大胡庄烈士陵园等纪念场馆,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功能,已成为传播“铁军精神”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淮安共有129处革命遗址遗迹,其中大部分与新四军历史有着深厚的联系。筹组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集聚了高校、机关、党史军史爱好者等各层次队伍,开展各种新四军题材的专题探讨等,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