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和关于解放思想大讨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工作要求,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奋力开辟淮安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加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顺应新时代

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

用“旧船票”登不上“新客船”,靠“老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假若我们的思想、思维、思路还停留在过去,那淮安发展就有可能徘徊不前,走不好新时代“长征路”。

●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如果说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那么未来需要解决的则是“从多到精”“好上加好”;如果说以前靠的是拼要素、拼资源、拼投入,在价值链中低端发展,那么未来则要靠创新、靠技术、靠人才,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不因有困难而不为、有风险而不前,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勇于向积存多年的沉疴痼疾开刀,坚决扫清前进掣肘与障碍。

●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还包括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不仅是群众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还包括群众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环境问题一日不解决,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咬紧牙关,爬上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高质量发展根本是惠及百姓、改善民生。享有更加优质的服务、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民心所向、群众所盼。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民生“七有”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紧扣新要求

以系统性思维谋划发展高质量

实现“五个指数提升”

经济发展指数持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改革、创新、开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三驾马车”。

社会文明指数持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完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

城乡宜居指数持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全面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旅水城特色更加彰显,力争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提高、差距逐步缩小,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群众对小康建设更加满意。

考核评价指数持续提升。在全省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中,共性指标力争向前,个性指标争取前列,水平指数持续攀升,发展指数稳步上升,综合指数赶超进位。

正确把握好五点原则

形成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的并进态势。高质量发展不是只要效益不要速度、只要质量不要总量,而是以质量为前提、总量为支撑、速度为条件的高效益发展。

注重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高质量发展,突出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必须注重统筹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用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发展策略。高质量发展是继承与发展、创造与借鉴的统一,强调既以我为主又兼容并蓄、既扬己所长又博采众长。

打造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双强引擎。着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应该放的一定要放开,既不把政府的责任一味推给市场,也不把市场的职能揽在政府身上。

构建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互动格局。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着力做优公共服务,兜住社会保障底线,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2

3

4

5

围绕新任务

以精准化措施推动发展高质量

厚植产业优势。加快形成“四三三”淮安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工业方面,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食品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服务业方面,聚焦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生态文旅三大特色产业。农业方面,聚焦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三大高附加值高颜值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产能优化。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为增加有效供给腾出更大空间。

强化创新驱动。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2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2.1%。

加强企业培育。加快形成百亿级企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销售超亿元企业突破350户、超10亿元企业达到40户。每年培育市级以上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10户以上。

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

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更加彻底地“放”,把经济社会管理权放到离市场、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更加有效地“管”,推进市场综合监管,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营造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更加优质地“服”,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充分激发要素活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淮安建设;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将信贷重心转向对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企业的支持。强化科技政策激励,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淮安转化。

扎实做好机构改革。按照“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原则,稳步推进市、县(区)党政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高效政府、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集成改革,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广泛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资源。

坚持向开放要资源、要空间,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对内对外开放总体布局,更高层次推进扩大开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提升外资质态。聚力实施“1+4”台资产业发展计划,打造台资高地升级版,到2020年全市台湾上市上柜企业投资项目达30个,台资产业引领力和贡献度显著提高。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50%以上。

做优开放平台。到2020年各开发园区重点发展的一个主导产业产值占比50%以上,国家级开发区形成1—2个销售超500亿元主导产业,省级开发区至少打造1个销售超200亿元主导产业。

深化经贸合作。推动冶金机械、建筑建材等产业到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营销网络,鼓励骨干企业加快走出去,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做优布局形态。优化商务、金融、物流、工业等功能布局,实现各类功能分区统筹衔接,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20平方公里、人口达198万。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各具特色,打造一批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旅游名镇,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

提升品质能级。启动机场扩建工程,加快高铁站综合枢纽建设,推动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如期建成,争取宁淮铁路早日开工、沂淮铁路规划建设,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建设,实施京沪高速扩容等一批干线公路工程。推进内环高架一期工程等建设,打通大同路、滨河大道等一批“断头路”;加快棚户区改造,力争三年内完成中心城区集中成片危旧房屋改造。

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树立高度自信自觉,

全力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

筑牢文化自信。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实施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三化三百”工程。广泛总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淮安的成功实践和成果经验,坚定全市人民“四个自信”。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践行周恩来精神,建好周总理家乡”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将周恩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打造文化标识。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着力做好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脉传承、运河资源利用三篇文章,精心打造现实版“清明上河图”。保护好传统街区、古建筑、古村落、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增强文化遗产的现实生命力。深入挖掘城市红色基因,重点打造“红色德育”品牌和“伟人故里”名片。

壮大文化产业。树立“处处有文化”的大文化产业观,实施文化产业壮大工程,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提升文化服务。到今年底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100%,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淮军”。

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展现淮安大地的“最美颜值”。

重拳治理环境问题。重点打好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打好碧水攻坚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打好净土持久战,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严控生态红线,科学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更好地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

健全环境保护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空间管控、资源环境区域赔偿、资源环境审计等制度。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保障高质量民生供给,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坚持把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任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专项培训,促进各类人群多渠道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适当稳妥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和城乡低保标准,到2020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优质普惠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化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推动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坚决守护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安定有序环境,

全力推动社会治理高质量。

筑牢平安稳定基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整治突出违法犯罪,加快构建立体化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全力攻坚信访积案,实现各类矛盾诉求和化解渠道的无缝对接、全面畅通、有效化解。

发挥法治引航作用。坚持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加强地方立法,强化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季季看”等活动,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健全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物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三个制度”,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强化管党治党责任,

全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

全市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员干部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

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和党章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探索构建领导干部政治考核指标体系。坚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良好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基础性工作,烧旺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健全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动体系,开展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集中攻坚行动”,探索建立各类区域性、行业性党建联盟。

科学精准选用干部。突出忠诚干净担当,把构建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作为新时代干部工作的总遵循,突出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做到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人就选什么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深化具有淮安特色的政治生态评价工作,推动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实行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查处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和涉黑涉恶腐败、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案件。

牢记新使命

以钉钉子精神助力发展高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一场大考,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勇担新的时代使命,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汇聚起推动淮安跨越崛起的澎湃力量,切实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人”。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动真碰硬、真抓实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根本共识,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整体联动、协同发力。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克服本领恐慌。广泛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进一步树立“四个思维”、增强“八个本领”、强化“五个过硬”,用创新的思路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制度上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把从严管理干部和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注重以事察人,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判干部是“能”是“庸”、是“上”是“下”的重要依据,构建“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工作导向。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众人划桨开大船”。坚持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起,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树立远大志向,保持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志气,努力在艰苦的环境下做成大事情,做成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不辜负党的信任和群众期盼的事情。

记者杨尚杨丹丹/文

记者管伟法/图

上一篇:企业家孙同兵:点燃爱心火炬 圆梦渔沟学子 下一篇:中共淮安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举行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62750,"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728/5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