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里运河上的双摆渡

□荣根妹

“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是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摆渡一家的描述,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美。

清江浦运河上,也曾有过这样的摆渡人家。那是清朝末年,运河北岸的杨得高家,杨家便是里运河上双摆渡的摆渡人。

何谓双摆渡?

清江浦依运河而建,从前水流湍急水势汹涌,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奔流到清江闸这里,数里之外便能听到水涛轰鸣的声音。

里运河在清江浦穿城而过,把清江浦分割成南北两岸。两岸又无桥梁可供行人往来,只有依赖唯一的大闸通行。然而里运河往来船只频繁,大闸经常需要拉闸让行船通过,两岸的交通只好暂时中断。

为解决两岸往来不便,清康熙年间在清江浦任船政同知的王士祯想出了一个安全稳妥的办法——用一块石头系着铁丝沉入河中心的位置,铁丝另一头放风筝一样,用扣线方法系住渡船,让船借用水流力量产生弧形运动,竹篙一点,船从北岸顺着水流冲力自动摆渡到南岸。因船被水底下的巨石系着,水再大,既冲不走巨石又冲不走船。而船受着水的冲力也不需人力可自动摆渡到对岸,安全又快捷。

为缓解两岸交通压力,王士祯在闸口上设立了两个渡口,这就是有名的双摆渡。

上下两个渡口相距一百多米,上摆渡的位置即历史上清江城的东北角,即现在的环城东路北首。当年顺着城脚可直通东门,又可出东门沿着城墙直到河边乘渡船过河。下摆渡就是现在承德路上的御码头桥西侧,昔日南北都对着承德路。

摆渡人家杨家有一只能载近百人的木质渡船,全家五口以此糊口。后因来往顾客增多,又增添了一只渡船,由他家儿子撑摆。每遇清江大闸拉闸板,等待过河人多时,父子二人就双船对摆,称为双摆渡。杨家老一辈相继去世后,孙子重孙接过渡船,继续营生。

摆渡人的生活仿佛被那条线牢牢拴住了,一生注定要与渡船为伴,要以宽宽窄窄的河面为家。杨家前后四代同撑一对船,如同《边城》中的翠翠一家,生活悠然自得。

1939年3月,日寇入侵盘踞清江城。战争打破杨家双摆渡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双摆渡为新四军夜间派送侦察人员进城、购买急用物资、运送军事物资服务,杨家分文不取。

杨家摆渡人把生命最朴素的身姿倒映在运河的波光里,倒映在运河不倦流淌的记忆中。他们的摆渡生活不在愁苦的淤泥里,也不在飘渺的天上,而是在这南来北往的舟船之上。

上一篇:走不出的母校情怀 下一篇:毕飞宇:听,阅读的新姿势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6371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713/5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