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有情有义的人——乡村孤儿院之十二

□苏宁

乡下人家的婚姻脆弱,但有时也不可思议地结实。说结实,中途分开、离异的婚姻实在不多,发生的都可被当传奇讲很多年,而今仍觉得新鲜、难忘,不仅可一讲再讲,听过的人,也可一听再听。贫寒到每天都要为一日三餐愁的人,是没有力气对付和照拂内心的:过得再不好,再天天吵,也是穷得分不起。

乡间的婚姻哲学里,白头到老是制度、纪律之外的约束,是做人的明朗和义气。乡下的很多人是本分守诺,娶的这一个,即使觉得娶错了,过起来百般不合心意,也不好意思退掉。这不合心意的话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说分开,对很多木讷重义的男子,更是艰难。怕乡里乡亲,丢不起这个人。人家一个姑娘嫁过来,再退回去,就是嫁过的小媳妇了。所以,这不顺心一天天,只放在心里。然后,一日三餐,生儿育女,只是越来越沉默寡言。嫁的那一个,只要不挨打,不挨骂,有一日三餐,有几分田,几只猪狗,隔上三二年,再养下一两个儿女,再不满意、再委屈的心也就一日日枯槁下去,只是生活,更无其他想法。

而且,在乡间,嫁娶是家中大事,事关家庭的门脸。家里有一个未娶而适龄的男子,必是父母的心患。若娶了再离,生生是要气死长辈的。娶上一个媳妇已不易。第二个,再娶,即使有了银钱,在乡下人家的观念里,是没人家会肯将一次未嫁的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的,父母横下心,就是逼得女儿死也不会应下这个口。再说,在乡间,更无一人做这样的媒。做媒是求福报的。说一个好好的女孩给一个结过婚的男子,做这样的媒也怕报应。所以,这样的婚约若有,那一百个里也找不出是有媒妁在其中的。

所以,在乡下,但凡结了婚,哪怕这婚只结了一天,洞房也没进,只要放了鞭炮,散了喜糖,剪了大红双喜字贴在门上。这样的姑娘、小伙子,一律是“贬值”的。再好,再漂亮,再好日子的人家,如果散了,再娶,再嫁,多富贵,多好脾气都不会被人瞧得上。

和谁过不是过日子呢。和谁,过得不是一生呢。和谁,在一起,不是一天三餐饭,一夜眠呢。和谁,不是春种秋收,不是一场风一场雨地忙呢。日子,会因为变了一个人,而有不同吗?没有尝试过的事,不想尝试。人生的好和不好,无非是一点高兴和一点不高兴,忍一忍,什么过不去呢。

所以,那些无儿无女的,能一起相伴到老,也是符合乡村的婚姻精神的。兼之医疗条件的不发达。当然,更多是因为乡下住久了人变得太害羞,耽搁了年华。并不是所有不育,都是不可治的。只是羞于为此医治。而且,在乡间,很多人家是没有秘密可言的,总是一件事,不用“新闻联播”,不用报纸宣传,一天两天,全村皆知,老幼皆知。生活在这样的气氛里,人总是更加羞怯,更加小心、谨慎。

也有悄悄出去检查的,去城里大些的医院。总是悄悄去,如果有亲戚在,也是不找帮这个忙。结果出来,如果是女方原因,那么,不过一两天,就满村皆知,媒人首先上门,表歉意。然后,一家人齐齐坐下,不是商量如何治愈,而是,到底是停妻再娶,还是继续过下去。只有过到这一层,谈到儿女,谈到女人的不育,居然个个觉得这样的男子即使离掉这一个,也理所当然,即使离她再娶,也光明。

若是女人都好,问题在男人身上,多半这一层就按下不表。甚至无人知晓,这一对夫妇悄悄失踪了几天,是去了哪里。他们去过医院检查这一事迹,甚至连女方父母也瞒下。哥嫂姐妹、小姑大姑,也一律不会讲。碰上问寻,——可能的答案是去看亲戚。问为何无娃,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则答,要了娃累赘,不如分下心神,养养猪狗,更得济。这是女子的命和本分。如果一个女人,因为一个男子的不育就不要这个家了,就想去生个娃,这样的女人,真的是太可耻,不是好人家教出的好女子,嫁鸡嫁狗都是一生。默默忍下要紧,保全自己、父母、一家人的名节要紧。

这个福利院里一位女老太,是石女。没结婚时,也人人皆知,可还是有人家心甘情愿娶了她,还一样付了娶她的礼金。这样的女子,低低地弯下腰身,活上十世,对夫家,也有报答不完的恩。而那夫家,只是当初,穷困到一张席子也置不起,心里清明似镜地知道,没有一个女子,哪怕年轻无依的寡妇,也怕嫁过来的。他们娶了她,家里凭白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洗衣煮菜,她干起活来,贴心到一百倍。而为娶她,买的一台缝纫机、一只手表、两只暖水壶,都是借的钱。结过婚,就分家,这笔债,也一并划给他们。可是肯借钱买东西,虽然钱要自己还,也是情义。

所有这些无儿无女也风平浪静一起伴到六十岁、再一起住进来的夫妇,想来,也都是有情有义的人。即或,他们彼此一生,也没说过一句与感情有关的话,谈过一件和感情有关的事。

上一篇:淮阴区普查公共停车设施基础数据 下一篇:消化科专家开出12个食疗方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6525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615/4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