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何处安放寂寞的心

□白杨林

没想到,如今“入学难”不光考验着孩子,还考验着老年人。尽管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老年大学建设工作,不管是校园面积,还是扶持资金,都已经数度扩容,但即便如此,老年大学供需矛盾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从近年来媒体报道看,老年大学招生爆满,老年大学“僧多粥少”的尴尬在各地都有所体现。那么,老年大学招生爆满折射了啥?

其实,从老年大学的火爆招生中,我们看到了老年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需求。到了退休年龄,离开繁忙的工作岗位,离开广阔的人际交流圈,退休老人难免会有点孤独、空虚,甚至无所事事;而到了老年大学,生活呈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丰富多样的学科,既能补足年轻时无暇兼顾的兴趣爱好,又能学到一些不落伍的新知识。这之外,最令他们开心的是,这里更是一个属于他们的圈子,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交流顺畅而平等。所以,与其说老年大学为退休老人提供了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台,不如说它更是一个便于交友和心理疏导的平台,让他们一度失去的归属感和集体感重新失而复得。

在这个意义上讲,老年大学供不应求,反映出的是在老龄化社会存在的“精神空巢”这一现实难题:拥有大把时间,却不知去往何处安放空虚、寂寞的心。

老年大学招生爆满折射老年教育短板。当务之急,亟需各级政府加大老年大学建设投入,让老年大学的基建与日常经费、师资及职称、人员编制等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还要辅之以部门联动、多渠道办学,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比如,借助社会力量,给愿意投资老年大学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在土地、房屋租金、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让他们在办老年大学上有“利”可图,从而乐意投资这一“夕阳产业”;比如,把城市现有的文化宫、体育馆等场馆充分利用起来,白天场馆供老年大学使用,以缓解老年人上大学的供需矛盾;比如,引导一些老年人凭借所学技能加入到长者义工群体,变成老有所为、老有所善;等等等等。只有优化制度设计,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从政策、机制等各方面入手,鼓励更多市场力量的介入,提供更多的老年学习文化服务场所,才能不但有利于化解老有所学的难题,实现“文化养老”“精神养老”,也可以让全社会从中找到更多商业机会,甚至于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

上一篇:监察全覆盖 监督无死角 下一篇:“假药”“假医”须严打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008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321/4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