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只争朝夕推动高质量发展 担当进取做好新时代答卷

——全市经济发展大会县区、园区及相关部门交流发言摘登

编者按:2月27日下午,我市集中整合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等九个专题工作会议,采取“九会合一”的形式,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大会,全力推动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会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清江浦区等县区以及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共计19个单位进行书面材料交流,畅谈思路,谋划工作,聚志聚力聚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将发言内容摘录刊登,以飨读者。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开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提档增效,切实为全市发展挑重担、作贡献。

一是加快主导产业培强。着力打造更加鲜明的产业地标,更大力度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主攻产业招商,狠抓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链招商,重点推动对产业布局起龙头作用的大项目签约落地。重抓项目建设,坚持“围墙内帮办、围墙外包办”,加快推动敏安电动汽车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壮大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注重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骨干企业集群。

二是加大财源经济培植。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企业贡献度,实现“寸土产寸金”。产业升级增效,建立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分类推动低效用地企业追加投入、改造升级,提升亩均产出,拓宽税收源头。科技创新提质,用好财税杠杆,集聚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快智能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鼓励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及技术战略联盟,提升科技企业发展贡献度。国企实体运营,加快平台公司实体化步伐,投资入股招商项目和区内成长型企业,壮大自身实力,扩大投资收益,防范债务风险。

三是加强发展环境培优。切实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升级配套“硬环境”,全力推进国际社区、国际学校、汇金云谷等公共配套建设,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配套,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和集聚优质要素的能力。提档政务“软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复制苏州工业园区“2333”审改经验,搭建智慧开发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等综合平台。打造服务“好环境”,重抓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鼓励年轻干部到经济一线历练,切实做好服务员,甘当“店小二”,着力锻造一支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

清江浦区

贯彻新思想探索新路径

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新的一年,清江浦区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贯彻新思想、探索新路径,全面提升清江浦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努力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更新发展理念,全力提高区域发展站位。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放大资源禀赋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绿色凸显的区域发展之路。坚持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切入点,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运河以南片区151平方公里的镇村布局调整,加快淮扬风情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二是提升发展质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优三强二提一”行动计划,做大做强都市型工业,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全年培育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20户,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突破百亿大关;做优做实现代服务业,依托金融中心等重大服务业载体建设,促进“4+3”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做精做特现代农业,大力实施“接二连三”工程,打造特色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发展保障,打造接轨国际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商事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放大“一家人式”的“101%”服务品牌效应,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以推进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为契机,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小区综合治理等活动,着力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快开发园区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打造更加高端优质的平台载体环境。

淮安区

践行新理念聚力高质量

2018年,淮安区将紧扣“两大目标”,以系统化思维整体谋划、科学布局,推动全区经济社会优质态、可持续、综合性发展。

一是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产业基金等作用,推动企业提高产业定位、提升产品档次、提增产出效益;强推50个低质效企业,实现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二次创业”“腾笼换凤”,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发挥润淮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力争企业挂牌上市取得新突破。

二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单月集中开工、双月集中竣工制度,完善会办交办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力推进氯化法钛白粉等超10亿元项目尽快开工,中兴装配式建筑等亿元以上项目顺利开工,光巨精密机械等外资项目落地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加快捷群电子、海汇科教等亿元项目建设,远大装配式建筑一期投产、二期开工。

三是高质量改善城乡面貌。围绕“古城区、主城区、核心区”定位,扎实推进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系列工程,加快恩来干部学院周边地块整治。做优现代商贸,加快万达广场等在建项目进度,打造电商“双创”基地,争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中国快递示范园区。推进全域旅游,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建设,打造旅游“伴手礼”10大品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妥推进乡镇布局优化调整和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

四是高质量保障人民生活。继续办好惠民实事,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促进健康惠民,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淮阴区

加速度转型高质量发展

2018年,淮阴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勇立新高地,当好先行区”奋斗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努力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淮阴贡献。

一是突出帮办服务,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继续完善领导挂钩服务、项目推进机制,保持项目强力推进态势,全力主攻富强新材料等6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和明匠智能制造等5个投资超1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

二是突出产业调整,在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坚定不移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紧迫任务来抓,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提升,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通过3-5年努力,确保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盐化新材料三大产业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形成五大开票销售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全区规模工业开票销售突破1000亿元大关。

三是突出平台培育,在拓宽空间上狠下功夫。高新区围绕半导体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集聚上下游企业,着力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占领制高点。农科园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打造淮安农业现代化区域性发展平台。

四是突出对外开放,在激发活力上狠下功夫。用足用好商会、港澳台和海外各类资源,创新开展委托招商、基金招商和中介招商,打造专业外资招商队伍,建立德淮半导体、时代芯存等项目跟踪服务档案,提升对接外资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出台外贸增长奖励政策,准确掌握外贸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及进出口情况,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3亿美元以上。

洪泽区

聚焦发展矢志突破

2018年,洪泽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部署,聚焦发展、矢志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化湖滨生态旅游新城。

一是坚持实体为本,做大经济总量。始终将发展的着力点聚焦在实体经济,持之以恒培育三类企业。积极引导银珠集团、鹿港毛纺等重点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全年新培育亿元企业7户,实现规上工业开票220亿元。认真落实省科技“40条”、市科技“20条”,支持鑫信润科技等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技术攻关。切实完善企业上市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宇天港玻香港转板,加快大洋化工、紫山生物科技主板上市进度,华晨机械在新三板实现挂牌。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助推产业强区。始终坚持发展与生态共赢理念,努力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做好生态旅游文章,重抓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50个旅游项目,重点推进华强方特等项目,推动“四方四镇”乡村旅游串点连线,加快构建“两带两圈四镇”旅游格局。做好生态农业文章,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产业好、产品好、景观好、生态好的“四好”农业;聚焦“2+X”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涉农电商,推广稻田养虾养蟹等种养新模式。

三是坚持项目为王,争创发展优势。始终把项目作为发展的“源头活水”,坚定不移攻项目。全力以赴抓招商,坚持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和科技招商,创新开展委托招商、职能招商和挂职招商。抢工会战抓建设,建立项目督查推进机制,实时跟踪金诚智慧产业园、海珠气缸套二期等项目推进。

涟水县

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

打造县域经济新高地

2018年,涟水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扣“经济稳健增长、产业转型有力、富民成效明显”发展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开创涟水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作为发展第一支撑,严守安全、环保和效益“三个关口”,持续加大重大项目、产业链项目、外资项目招引力度,确保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4个。紧盯合同履约、资金到位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等“一区三园”提档升级,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突出产业培育,厚植发展优势。围绕“做稳农业、做强工业、做优服务业”,坚持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结构优化,深入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培育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策应市“158”培育工程,全力支持今世缘酒业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高企培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四大工程,确保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

三是突出服务保障,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国家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35745”审改专项行动,放大“阳光扶贫超市”效应,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建立健全县级领导挂钩联系等制度,大力倡导“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金湖县

聚焦产业集群培育

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2018年金湖县将围绕省市决策部署,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推进“三个突破”,推动全县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一是做足“转型发展”文章,推进产业质量突破,引领产业迈向高端。发挥石油机械、仪器仪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示范作用,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5%以上。设立产业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增至10亿元,帮助金石集团、阿路美格等企业加快上市进程,重点培育百亿元级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

二是做实“招商攻坚”行动,推进项目招引突破,增强县域发展后劲。成立专业招商服务队伍,瞄准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产业招商、以商引商,加快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链条产业转移项目招引。推动大唐风力发电、金茸食用菌等亿元项目建设,确保建源益成等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围绕产业配套,开发区建设西海产业园项目,开发新区争创省级高新区。

三是做响“店小二服务”品牌,推进服务效率突破,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省20条降成本措施。实行重点企业县领导挂钩、专业帮办、督办会办等制度,坚持每月集中会办企业问题,督办销号管理,提升服务效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推动服务事项全网公开、网上办件100%。优化项目全程代办服务,构建全能型服务体系。

淮安工业园区

集聚高端产业激活创新动能

2018年淮安工业园区将聚力创新、突破转型,推动园区产业规模、企业质态、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一是“准”字为先,产业提档定向突破。选准方向抓招商,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现代家居两大产业集聚项目,重点突破一批体量大、质态好的主导产业项目;选准路径抓招商,重组并构建“6个分局+2个服务部门”的招商体系,明确主攻区域、主攻项目,互不交叉、精准出击、全力以赴;选准方式抓招商;强化与市直部门、行业协会合作,进行以商引商、专业化招商。

二是“强”字为要,创新引领提质增效。政策配套强引领,找准上级政策接口,出台园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引导企业升级技术、研发产品、引进人才;科技创新强动力,通过深挖南大、交大科研“富矿”,做好人才、项目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做实做活做强政企研合作平台;培育存量强支撑,动态监测核心数据指标,掌握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建立银企、校企、税企、法企、会企对接机制,助推企业开拓市场、提升效益。

三是“优”字为本,健全配套塑造品牌。做优基础配套,对投资客商提供医食住行全方位服务,并加大银行、物流等三产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提升园区生产生活功能配套水平;做优特色载体,围绕产业定位,结合园区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不断增强项目承载力、集聚力;做优帮办服务,打造“一家人”服务品牌,组建审批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园区扁平化管理优势,对签约落户的项目,实现集成式、高效化审批服务。

淮安生态文旅区

抢抓发展新机遇聚力彰显新作为

2018年,生态文旅区将紧紧围绕强功能增品质、强实力增魅力的总体工作要求,奋力推进“产城融合、二次创业”新征程。全年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4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40.29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亿元,税占比90%以上,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

一是项目建设再发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实施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高架快速路、配套市政道路等重点项目;推进站前滨水休闲区等工程;建设山阳湖小学、天然之府安置房等民生项目,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精准定位再创新,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在创新招商方式上做文章,完善总部经济、自主创业、创新产业等具体政策扶持意见,探索产融结合的资本招商新模式和招商团队企业化运作机制。围绕综合性医院、文化创意及健康养老产业等门类重点发力,大力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创业潜能。利用创业投资大厦,重点招引知名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入驻;全面提升五九创智产业园,招引企业40家以上,争创省级产业园区。

三是项目服务再提质,彰显产业发展特色。用“店小二”精神和101%服务理念,持续加大项目跟进力度。加快推进产业项目,新城商业综合体力争上半年完成方案设计并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科研文化街区力争一季度完成方案设计,上半年开工建设;八戒双创产业园力争上半年开园,入园企业15家以上,创成市级产业园。

苏淮高新区

聚焦新材料迈向中高端

2018年,苏淮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新材料,迈向中高端,奋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盐化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是突出招大育强,提升发展质效。坚持“项目为王”,聚力招商选资,加快推进方圆化工芳纶单体项目二期装置建设,推进浙江新和成、深圳新宙邦等一批高端产业链项目尽快落户,印度UPL、润安制药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晨化新材料二期、祥霖美丰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大力培优扶强,帮助实联化工、联力环保、国信热电等骨干企业实现产销两旺。

二是聚焦科技引领,推动企业创新。围绕高新区建设,实施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动禾裕泰化学、海信医药等企业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盐化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功能,芳纶产业研究院力争通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力争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三是加快基础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坚持以高端配套吸引高端资源,提升园区对高端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供热管网、综合管廊、水系调整、危废处置中心和公用码头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新拓展区基础功能。

四是狠抓安全环保,打造生态园区。巩固提升环保专项整治成效,持续改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强化源头治理,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开展“菜单式”督查和“诊断式”排查。

宁淮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打造宁淮合作样板区

2018年,园区将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导向,因地制宜、融入当地、同频共振,以宁淮挂钩深度合作规划为引领,充分利用城市群协同发展效应,推动项目加快集聚、配套加快完善,高质量培育园区现代产业体系,高标准提升园区形象品质和管理水平,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合作共建的样板区。

一是完善园区规划体系,提升园区功能品质。以园区10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和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为引领,推进电力、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园区规划体系。加快打造一流的生态景观,努力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设施配套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生活性配套加快完善,大力发展财税法律、管理咨询、创业指导等配套商务服务业。

二是确保南外淮安分校如期开学,双创园竣工投用。加快南外淮安分校内部装修和信息化施工进度,确保今年5月底建成交付。同时,协助学校加快完成办学资质申请和师资招聘,确保9月份启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部分招生。

三是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高效开展招商引资。重点推进南京禄口机场苏北(淮安)候机楼项目和银凤科技集团总部项目按序时建设,新开工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华东培训中心项目。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研究,开展精准招商,采取“驻点招商、部门推动、领导助力”等方式,探索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招商等新策略。

市发改委

突出质效优化支撑

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市发改委将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牢记推动高质量发展职责使命,确保完成年度发展任务。

一是推进战略落地,增创高质量发展优势。争取淮河生态经济带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区两带”战略中融入更多淮安元素。制定实施2018年对接重大战略落地转化行动计划,以项目化管理推动战略加速变为现实。

二是主攻项目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源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大月度督查会办、半年督查推进力度,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和系统督查(稽察)行动月活动,严控年中调整幅度,导入第三方审计核查,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推进三产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推进200个超5000万元服务业项目,聚力打造西游乐园等旗舰项目。加快37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两年内完成组建“4+3”服务业特色产业七大产业联盟。实施“互联网+”20项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经济。

四是深化重点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制定2018年重点领域改革工作意见、新型城镇化工作方案和乡镇布局优化指导意见,推动28项补短板年度任务逐一落实,深化“多规合一”试点成果运用,加快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

五是推动富民增收,实现高质量发展目的。坚持把全民共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聚焦多样性需求增加居民收入,全力推动细化落实“富民18条”,建立健全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构建促进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六是坚持生态优先,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出台实施生态文旅水城、主体功能区、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和古淮河保护规划,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争取列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主攻大项目培植大产业

市经信委

主攻大项目培植大产业

2018年,市经信委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转型升级求突破”的主动仗,聚力打造“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

一是突出组织推进,当好产业升级的“参谋部”。按照“一区两带”的发展新定位,牵头开展六大产业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产业指导意见,设立市产业发展基金,着手组建食品、盐化新材料等产业联盟和淮安时代国际半导体论坛管理中心,举办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论坛等活动,唱响“中国盐都”和“食品名城”产业新名片,力争“4+2”产业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是突出项目攻坚,当好项目推动的“先锋队”。深入落实“重大项目突破年”部署,开展招大引强行动,着力招引重大支撑性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确保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实施“3111”重点项目计划,重点抓好200个以上超亿元工业项目,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免费诊断,建立技改扶持后备企业库,力争培育10个智能车间试点企业,推广应用千台工业机器人,加快推进德淮半导体、时代芯存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建设步伐。

三是突出主体培育,当好企业发展的“服务员”。滚动推进“158”骨干企业培育工程,落实市县乡三级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百亿企业,建设“双创”平台,研究发掘“独角兽”,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新增列统企业100户。建立困难企业帮扶制度,全面落实减负政策,放大“101服务网上直通车”、联席会议等平台功能,力争为企业担保贷款100亿元。

市科技局

精准发力勇于担当

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市科技局将把创新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以改革求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一是争当体制改革主力军。创新投入机制,发挥政策“普惠制”作用,激发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投入体系。完善项目管理,调整支持重点,向新兴产业培育等方向倾斜,对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性的重点技术实行招标。拓展金融服务,发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落实科技贷款贴息政策,拓展“苏科贷”服务范围,扩大“首贷”“首保”覆盖面。

二是争当经济转型排头兵。加快企业培育,实施“158”工程高企培育,集中各类资源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推动产业发展,围绕“4+2”产业开展产业创新链编制,补齐创新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协同创新,加大绩效考核,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鼓励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争当资源集聚先锋队。加快科技园区打造,发挥淮安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字号”品牌吸引力,推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构建以众创空间为重点,科技公共服务机构和共性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创业孵化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引导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向社会开放,吸引高技术服务机构来淮设立分支。深化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深入实施专利价值提升工程,加大专利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市商务局

突出开放创新引领产业转型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市商务局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引领战略,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奋力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狠抓项目推进,全力以赴稳增长。务实高效开展境内外专题产业招商,创新委托招商、基金招商、网络招商、展会招商等方式,对外资项目实现全覆盖、全过程服务推进,到账外资确保正增长,开工项目到账外资占比70%以上。建立外贸企业挂钩机制,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精准拓展市场,培育新增长点企业120户,进出口实现稳定增长。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0户以上。

二、聚焦质态提升,一着不让促转型。巩固提升台资高地,突出招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特色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台资产业集群,新引进台资项目100个以上。主攻先进制造业,招引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外资项目,新引进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个以上。推动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和兴汽车等企业创建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促进外贸“优进优出”,鼓励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40%以上。

三、突出园区创新,推动改革增活力。贯彻落实《江苏省开发区条例》,重点推动人事和薪酬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促进机制等方面改革,编制完善园区发展规划,科学确定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建立运行规范、便捷高效的园区环境。突出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等核心指标,引导园区补短板、提内涵,增强贡献支撑。各县区开发区利用外资占当地70%以上,全市开发区外贸进出口占全市90%以上。

四、坚持换位思考,优化服务强保障。发扬“店小二”精神,积极参加“101%”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创新服务方式和举措,为项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化、具体化、特色化的服务。加强对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政策研究,全力帮助企业争取落实,放大政策效应。加快拓展口岸功能,争取开通国际货运业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市工商局

优化营商环境坚守实体经济

2018年,市工商局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为全市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有新作为。持续简政放权,为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敞开绿灯,让企业自主选择名称申报。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纵深推进“不见面”审批和“证照分离”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制度,全面推行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中心组织架构,发挥个私协会平台作用。

二是加快民企发展有新举措。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科学设定民营经济考核指标,加强对各县区民营经济发展指标的动态考核,持续掀起全民创业创富热潮,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出生率、生存率和活跃度。突出典型塑造和示范引领,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方向,引进和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民营企业。

三是提升发展质量有新成效。发挥职能助企融资,实施银企保对接,支持我市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大力培育发展“四上”企业,全面落实科技创新“20条政策”实施细则,着力培育服务业新经济增长点。加大存量地标应用转化力度,加快实现地标品牌由“量变”向“质变”跨越。深化与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引进更多市外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淮投资兴业,促进市场主体由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

市质监局

适应质量提升新常态

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2018年,市质监局将围绕质量提升新常态,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细化工作任务,推进质量创建进程。加强与省质强办、质检总局质量司的联系,及时掌握示范市创建的政策要求;对照示范市验收细则,严格各地各部门质量工作考核,倒逼时间进度,确保创建成效;广泛宣传城市质量精神,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二是深化提升行动,提高质量供给水平。围绕三大行业、5类产品出台提升行动方案。建立全市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分行业组建标准化专家库,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提升标准供给质量水平。

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塑造品质淮安形象。把支柱行业、特色产业、高新企业作为品牌培育的重点,鼓励企业积极争创质量奖和名牌;助力名优企业参与申报市长质量奖,树立质量示范标杆;动员政府、企业参与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引导企业导入低碳、节能产品认证;抓好施河镇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建设,打造体育制造业健康特色小镇,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公众口碑好的著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品牌群体。

四是优化监管流程,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以地方特色产品、日用消费品为重点,扩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重点查处一批货值大、跨区域的大要案,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和重大影响事件。

市财政局

履职尽责勇担当真抓实干促发展

2018年,市财政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聚财有道、用财有方、理财有规,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财政支撑。

一是强化税源意识,进一步夯实财力保障基础。树立税源经济意识,发挥收入组织“12条意见”和“7项机制”作用,加强税源预测监控和信息共享,突出对重点企业、纳税大户的政策帮扶和培育扶持。强化税收入库级次管理,确保秩序规范、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努力厚植全市经济整体实力、提高财税支撑保障发展水平。

二是精准高效投入,进一步提振经济发展后劲。用足用好现有产业政策,积极筹集资金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特色产业的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推动新兴产业集聚。进一步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精准支持产业经济科技类项目,积极探索“拨改投”、“专项资金改基金”等方式,把有限财力用于提振实体经济发展。

三、锐意创新突破,进一步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着力防风险、促发展,积极争取置换和新增债券资金额度,规范推广PPP模式运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资金支持。进一步做大苏科贷、苏微贷、中小企业创新贷等规模,加大涉企税费减免力度,减轻企业负担,解决融资难题。

四、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以“三进三帮”、“101%服务流动红旗”活动为抓手,践行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过硬作风,为部门单位、挂钩企业、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特色的服务。弘扬专业精神,增强业务本领,严守纪律规矩,严格财经纪律,以担当负责、进取有为的姿态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

市金融办

深化改革创新服务

2018年,市金融办将全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为实现全市经济健康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推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完善金融投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银行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投向,加大对全市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打造线上线下政银企对接平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总结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办法,推动银行利用苏科贷、苏微贷等各类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做大业务规模;推动“政府、银行、担保、再担保”四方参与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落地,更多惠及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增强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加大知名创投机构引进力度,推动各级财政设立母基金、平台公司出资组建子基金公司。加大挂牌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确定重点企业名单,实施分类培育、动态管理;推动共创草坪等企业IPO,支持华实农业等企业新三板挂牌。

三是提升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贷款保证保险,推动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为小微、“三农”、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保证保险;落实科技保险风险补偿政策,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

四是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对金融运行风险进行预警预测。推动将打击和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防止银行压贷抽贷惜贷,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文字整理记者唐筱葳

通讯员汪垚

上一篇:南陈集镇抓好效能建设 下一篇:奋斗演绎人生精彩创富成就美好梦想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1002,"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8/0303/4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