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西游记》里的淮安掌故

□张启晨

在古代社会,小说这种创作门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之为奇技淫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讲求经世致用,有抱负有作为的读书人主要精力应该是放在子史经集、诗书礼乐上,投身小说创作一般是不得志的文人万般无奈的选择,所以在主流的价值评判体系中,写小说被看作是“没出息”的表现。

古人识字率很低,读书人这个群体属于稀缺资源,普通民众没有精力和财力去接受教育,尽管孔子的“有教无类”已经提了几千年,但实际的操作空间其实是十分狭隘的,你看,平日里连写信读信这样的私密事件都要请人代劳,自主阅读就更无从谈起了。主要的书写群体受到不公正的歧视,可能的受众读者心怀鄙夷的态度,对这类文化有需求的人又读不了书,在多重因素的围追堵截下,小说的发展异常迟缓。

这种观念在明代中后期的淮安,受到了极大冲击,尤其是一部《西游记》,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达贩夫走卒爱不释手的一部作品。

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物质的支持,尽管历代文人士子都高呼“视金钱如粪土”,但内心其实很清楚——“一文钱是当真能难倒英雄汉的”,况且就算是安贫乐道,居家生活也离不开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别提买书求学、著书立说,这一项项的事宜,离开钱可说是寸步难行。

淮安在当时切切实实是不差钱的,官府衙门鳞次栉比,每天光是这些官员老爷的消费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加上“南船北马”的中枢地位,四方宾客想要做长距离大规模的贸易,都必须经过淮安,这些人资本雄厚、挥金如土,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日常状态,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是两淮盐商,不少就在淮安买房置地,园林小雅不亦乐乎,而常住本地的还有那十二万漕兵、得赖于运河之便腰包子鼓起来的本地市民以及数目众多的外来人口,几万两银子身家的还真没有资格在淮安摆什么阔气。

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官员、富商,并不都是一些为富不仁之辈,在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对于社会教育、文化艺术极为青睐,府州县学、书院、义塾,盖房子、请先生、提供奖学金,这些钱他们花得心甘情愿,那些能够得到他们欣赏的文人艺术家,从生活到创作到宣传,他们不遗余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封建礼教一统天下、仕途经济不可动摇的正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冲击,原本一直抬不起头的小说,也借着这股东风广泛流传于淮安的大街小巷。

《西游记》就诞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吴承恩少年早慧,名闻乡里,可大了之后,命运分外坎坷,最开始,他也一心求取功名,梦想鲤鱼龙门走马长安,但几十年的努力所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名落孙山,一直到年龄很大了,才混到个副县长的职务,没干多久就因为不想同流合污,愤而辞职。幸好他是淮安人,身边的人并没有用过去的评判体系来否定他的价值,平日里,喝酒应酬将他奉为上宾;求教学问对他充分礼贤下士;遇到他生活拮据之时,还明里暗里帮上一把。这些事情,吴承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西游记》中扶危济困、行侠仗义的神话形象,可以说是虽高于生活但更多的是源于生活。

其中有一个好邻居、好亲家叫沈坤的,状元出生,家境殷实,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成功人士,因为忧愤于倭寇横行肆掠、屠戮人民而朝廷却无所作为,放弃官职毁家纾难建立了义勇军,吴承恩感佩挚友的大义,积极从旁出谋划策,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原本因为富庶而怀璧其罪的淮安,自此之后倭寇再也不敢前来冒犯,可是最后,沈坤却因为遭人排挤,被冤枉至死,吴承恩想不明白,忠臣义士为何会遭受如此命运?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好友屈死的悲痛,让他的内心集聚了千头万绪、千言万语。

此时的淮安,因为城市文化的兴盛,各类剧种、评书、江湖艺人群聚于此,传说故事、谣言掌故、小道消息在酒坊茶肆茶余饭后川流不息,吴承恩行走其中,如鱼得水,受益匪浅。

“人间尽是荒唐,不如神魔故事。”无数的感慨、悲愤,无数的文字、图画,无数的思考、梦幻在吴承恩的脑袋中纠葛激荡,他明白,他有责任为此做些什么,这是他的使命更是他的愿望。

淮安,河下古镇,一处破旧的小院,青灯照壁,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正一点点在纸上浮现出来。

上一篇:凝聚青春力量 实现创新发展 下一篇:淮安区:决战四季度 决胜保全年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888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1011/3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