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为了真正需要帮扶的人

金厚武

“把扶贫的事做实、做精准,这是我应尽的义务”,这是涟水县政协常委刘伯晓对扶贫事业的承诺。是啊,精准扶贫这是我们国家的扶贫决策,而刘伯晓把它作为自己一个普通政协委员的义务,这是何等的心胸,何等的境界。多少年来,刘伯晓在扶贫的路上一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说:“不为别的,只为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人。”

刘伯晓,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董事长。就是他,拄一根拐杖,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让老百姓的孩子有学上,有书念,让许多农村的穷孩子也能在县城读得起书,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在创办金城外国语学校的十三年中,他先后减免贫困生学费六千多万元,受益学生近万名,这注定成为刘伯晓教育扶贫的一个永远的史实。

作为一个残疾人,刘伯晓更为关注残疾人的群体,他经常对一些残疾人说,我们身残,但心不能残,心残疾了,那就扶不起来了。

今年8月,刘伯晓来到了涟水县岔庙镇桑庄村开展扶贫工作调研,正是这一次调研,让他的心一直记挂在这儿,记挂着一家三个精神病人的特困户。于是,为了这个特困户,他先后若干次奔波于淮安市精神病院、县残联、公安局、民政局、桑庄村,谱写了他扶贫路上的又一篇感人至深的扶贫乐章。

岔庙镇桑庄村有3000多口人,近20个贫困户,其中有一个贫困户男主人叫桑右伍,他父亲早年病故,母亲现已83岁,身患多病。家里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桑右伍父亲在世时盖的,近四十年了,没有翻修过。桑右伍是个精神病患者,他在一次外出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在外流浪无家可归的女精神病人,于是,就把她带了回来,后来成了他的妻子,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先天性痴呆的孩子,真是雪上加霜。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一家四口人三个痴子,无一个人有能力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刘伯晓见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再一打听,桑右伍的妻子竟然没能享受低保,有人说,这一家痴子,见到村干部就骂,没人愿意理他家的事。

当刘伯晓讲述到这儿的时候,他停了会儿,深情地说,世上什么时候能不再出现让人痛心的事、不再出现受苦的人那该多好。刘伯晓接着讲下去说:“那天,我特地请上县残联的一位同志和我一起去桑庄,当我们来到桑右伍家的时候,他见到我,抱住了我的双腿。看着眼前的情景,我还能说什么?泪水忍不住的流了下来,我把桑右伍拉了起来,告诉他,放心,我来帮助你,桑右伍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嘿嘿地傻笑着。后来,我了解到他的妻子没有户口,所以才无法办理低保手续。”

接下来的是,刘伯晓用自己的残疾之躯,拄着拐杖,开始了为桑右伍的痴媳妇办理户口、为桑右伍一家三口办理残疾证的长途之旅。他先找到县公安局,公安局的同志告诉他,当事人要写报告,然后到村里盖章,还要有20户村民按手印签字。这一连串的事儿让刘伯晓从县到市再到省,足足跑了一个月,代为写申请,找村里盖章,找村民签字,一次次的奔波,一次次的找不到人,一次次的再来,桑庄村的干部群众都被刘伯晓的精神感动着,后来有人知道这事儿,纷纷主动前来签字画押。

之后,刘伯晓又把桑右伍一家三口带到淮安市精神病院作残疾鉴定。时间到了9月22日,这一天是全县残疾人办证日,经过市县鉴定,桑右伍一家三口属于二级残疾,县残联为他们办理了残疾证。

9月25日,刘伯晓欣慰地听到,桑右伍痴媳妇的户口从省里到市里都批了,这样,很快低保问题就有着落了。

这时的刘伯晓,望着金秋的天空,觉得分外的明,分外的蓝,分外的深……

刘伯晓常说,我必须把扶贫的事做精准,点对点、面对面、人对人,要让贫困者从根本上脱贫。无论哪一天,如果遇到老百姓最需要帮扶的事,我会义无反顾地立即去做。

涟水县黄营镇吴刘村就曾经得到过刘伯晓的扶持。这是一个拥有2300多人,400多户的大村,村里由于过去安装的变压器功率小,总是跳闸断电。后来,村干部带着试一试的心理,找到刘伯晓,请他帮忙换变压器,刘伯晓二话没说,拿出20多万,又与县供电公司联系,由供电公司再出部分配套资金,为村里换了一台大功率变压器,现在不仅仅是生活用电没问题,还有人家办起了小厂,都不会担心停电影响生产。

还有一年,刘伯晓老家所在的村子要通有线电视,因为有的人家出不起钱,导致全村用不上有线电视,刘伯晓知道后,出资二十几万,包揽了全村有线电视的所有费用,让全村人看上了有线电视,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让当地的老百姓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的经济信息,把握好国家的政策,更好地发展经济,一来也是信息扶贫,同时,还为当地的孩子带来了教育扶贫,孩子在家就能接受电视上的名师教学辅导。

可以这样说,刘伯晓在扶贫的路上,一直没有停止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场景触动了你,有的时候就是一句扎心窝的话,让你必须去做。是的,大爱之人,在行善的路上永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甚至有一万个为什么,最终也只归结为一句话:为了爱心,为了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人。

那是2016年的秋天,涟水县红窑镇普安村的一位老支书潘寿华,70多岁了,肺癌晚期。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了刘伯晓的办公室,老支书见到刘伯晓,二话没说就跪了下来,并哭着说:“刘董事长,我终于找到你了”,这让刘伯晓一脸的茫然,怎么回事?他立即扶起了老人。这时,老支书开口了:“刘董事长啊,你能不能帮我们红窑镇普安村修条路啊,我们庄上有条断头路,是三个村交界处,一直无人管,我找过县里相关部门,他们让我找村里,可是,我们村真的没有钱修这路。后来有人说,电视、报纸上经常宣传你做好事,就让我来找你,我多方打听,才找到了金城学校。我现在是快要死的人了,但在死之前,要把我的心愿了结,就是把村头的那个绝头路修通。”刘伯晓听到以后,立即决定带上学校的校长前往红窑镇普安村,到了村口,远远地望见有二十几位村民站在村口守望着。原来是老支书听到刘董事长马上就去普安村时,他打电话先告诉了村里。村民们见到刘伯晓,纷纷围拢过来,就像见到了救星。在现场,刘伯晓打电话让学校办公室的同志联系工程队的人赶过去搞了一个预算,当即拍板,路,我来修。就这样,他先后拿出6万块钱,用了十一天时间就把路修好了,在路完工的时候,村民们还搞了一个小小的剪彩仪式,把这条路命名为:畅通路,并注明“捐资人刘伯晓”,以表达村民对他的感激之情。

刘伯晓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时,特别激动地说:那一天,乡亲们有的带上一篮鸡蛋、有的背上一袋大米,到村头来看望我,并执意要我收下他们的一点心意。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深深地为他们鞠上一躬:谢谢乡亲们,有你们的这番心意,我刘伯晓知足了,这些还请你们带回去。

路修好了,老支书的心愿实现了,然而就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老支书离开了人世。他在弥留之际,流着眼泪对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说:“不要忘记刘董事长的大恩大德。”

刘伯晓,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让人拍手称道的名字,他身为残疾人,但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在涟水的大地上,办起了一所拥有近万名学子的学校,他为涟水的教育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为涟水的孩子撑起了读书的蓝天,他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他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全国优秀教育家”、“江苏省自强模范”、“淮安市优秀党员”、“涟水县劳动模范”、“涟水县首届杰出青年”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刘伯晓常说:“被他人需要,是温暖的;能帮助他人,是欣慰的。”

刘伯晓,一位政协委员的扶贫之路,一直在延伸着,延伸着……

上一篇:涟水汽车站中秋送温暖献爱心 下一篇:涟水检察院:特色预防普法受欢迎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78997,"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1009/3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