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富民最强音 脱贫新合力

记者杨尚通讯员邢文峰凌颖

今年4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千”,指组织有专长的代表深入村居开展千场宣讲,实施智力扶贫;“百”,指企业家代表结对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施项目帮扶;“万”,指全体代表联系1万多户低收入家庭,实施结对济困。4个多月来,在全市三级人大和五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取得初步成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产业扶贫实现多方共赢

省定经济薄弱村盱眙县官滩镇侍涧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农田望天收,粮食产量低,农户增收难。市人大代表、江苏奥特邦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军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最终敲定“2+2”项目:建设一座电站,改造2000亩农田水利设施,建立200亩虾稻共作基地,村集体实现电站年租金4万元、虾稻共作基地流转土地增收租金6万元,农户因“旱改水”年增收150万元。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实施的政治工程、民心工程,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各地在“大行动”中注重把代表的支持与财政扶贫资金、后方单位帮扶资金、其他社会组织扶持资金融合整合,放大帮扶效应。盱眙县人大代表、江苏嵘成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匡成效,结对帮扶市定经济薄弱村天泉湖镇凡岗村。该村2016年整合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脱贫攻坚资金48万元,在镇工业集中区新建了一幢172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但因资金缺口,相关配套辅助设施未到位,无法出租产生应有的效益。匡成效得知情况后,先期一次性拨付给村里5万元,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并以年租金11万元租赁给永康公司,目前公司产销两旺。

产业扶贫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广泛性的特点,能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在更长时间内持续保收增收,但要真正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必须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大行动”中,人大、企业、经济薄弱村三方有效对接,把企业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机制优势和经济薄弱村的资源性资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进行科学整合,达到了“1+1>2”的目的。

项目带动激活造血功能

市人大代表、江苏新海电子总经理龚武强,结对帮扶省定经济薄弱村盱眙县官滩镇霍山村,经过多次到村走访调研,最终确定打火机加工点项目,解决用工25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元,同时企业根据销售额给予村集体提成,预计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常盛动力董事长冯树云、赛欧电气董事长季国年、红光仪表董事长刘仁广三位金湖县人大代表,分别为挂钩村招引总部经济项目,年开票不低于2000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20万元。

据介绍,“大行动”启动以来,企业界代表积极响应市人大常委会号召,170名代表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建立起一对一帮扶关系。截至7月底,企业家进村开展实地调查424人次,达成意向项目115个,已开工实施项目41个,其中已竣工16个。这样到年底全市将有一半的经济薄弱村有项目落地。

(下转A2版)

上一篇:我市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下一篇:三河镇人大创新工作机制促发展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0428,"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907/3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