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轧钢大师”杨庚豹

【编者按】“工匠精神”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淮安,在聚力“两聚一高”、实现“两大目标”的征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对工作耐心专注、执着坚守和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先进典型,他们的精神理念和人生追求,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今日起,本报携手市总工会,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以展示“淮安工匠”风采。

记者杜勇清

通讯员颜玉芹杨晶晶

在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厂,年逾五旬的车间副主任杨庚豹有一个响亮的名号——“轧钢大师”。自1984年走上轧钢岗位以来,只有高中文化的他,不仅拥有6项实用型发明专利,还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职工、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而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更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大师”杨庚豹,究竟有多牛?2005年,三轧车间搞安装调试,横移区、精装区故障频发,3号剪分倍尺动不动就“跑偏”,几名工人来回折腾,找不出症结所在,急得满头汗。杨庚豹到场,用时不到30分钟,问题全部解决。不仅如此,他根据多年经验设计制作的热锯防水装置,破解了锯切水淋导致的钢材端部生产白点的重大质量问题。这一发明,连同他参与的横移装置发明,不仅使产量提升了40%,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老杨肯钻善钻,每次遇到难题请他出马,准行!”采访中,杨庚豹的钻研精神多次被同事们提起。比如,2011年,在扁钢在线打包攻关中,杨庚豹通过对设备实施技改,实现了产品在线码放,直接成捆打包,避免了二次转运、二次打包,为企业年创效益近百万元。2012年8月,三轧车间生产的部分型号货叉扁钢出现侧弯现象,影响客户使用。得知情况后,杨庚豹通过现场跟踪收集大量数据,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成功解决了货叉扁钢侧弯问题。2015年,杨庚豹向厂领导请缨,对车间原有剪切尺规格进行改造,变单一规格剪切为多规格剪切,不仅使小规格班产量提高了100吨,也解决了小规格定尺不稳定的质量问题,实现了全厂在这一领域徘徊多年的技改梦想。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至今,杨庚豹累计参与技术攻关超过20次,解决技术难题超过30项。

“最有成就感的是2013年上半年,”杨庚豹回忆,当时,整个生产环节出现了10多个瓶颈问题,卡住了生产的“脖子”。怎么办?搞技术改造。针对加热炉出口辊道更换频繁,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时间,杨庚豹通过综合分析,对辊子结构和支架进行了改造,改善了辊子轴承的工作环境。此举使辊子的更换频率从以往每月两次,减少到一年只更换3次。半年时间,诸如此类的技术改造,杨庚豹完成了13项。

杨庚豹说,自己闲不住,也爱较劲,车间只要遇到问题,他就两眼放光,浑身精神。去年,三轧车间生产的某型号产品出现探伤合格率偏低的情况,杨庚豹又坐不住了,他通过查找三轧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生产现场进行钻研,拿出解决办法,使探伤一次合格率由30%提高到了70%以上。

“再有4年,我就要退休了,”杨庚豹觉得,一个人再技高一筹,能发挥的价值终归有限,作为车间业务技术的“领头雁”,他肩负的另一项使命就是做好“传、帮、带”。如今,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蒋同佑、孙书凯、曹正中、杨勰、李帮来等多名员工已走上了值班主任、班组长等重要骨干岗位,其中,两名徒弟被公司聘为轧钢工技师。杨庚豹说,他要利用退休前的这四年,再培养出一批轧钢技师,尽最大努力为公司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上一篇: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同工商理事会对话会并出席金砖国家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文化图片展 下一篇:淮阴民警在公安优秀微课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0552,"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905/3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