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袁玉堃:巴山蜀水育风流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巴山蜀水孕育了风格迥异且形式多样的川剧,也成就了川剧艺人,有“川剧小生泰斗”之誉的袁玉堃是其中的佼佼者。

袁玉堃(1917—2004),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是川剧名角。他自幼即酷爱川剧,9岁时不顾家人反对,先随人搭班,后请名师教习,再进川北著名的玉清科社。袁玉堃学戏尤其用心、刻苦,比别人多“两招”:一是留心观察。为了演好书生,只要有机会就看戏,不论路途远近,不看名气大小,专心研究小生的举手投足、神情气度;逛街进庙,仔细观察壁画木雕,从中揣摩儒士耕读、交游习性;二是争取搭班。班社间搭班,总是努力争取,不为报酬,只想多演戏。这为他塑造人物、特别是演活书生打下扎实功底。1940年代,袁玉堃厚积薄发,辗转于成都平民剧院、成都维新大舞台、锦屏大戏院、重庆大戏院等巴蜀舞台,演出的《彩楼记》《黄袍记》《情探》等广受欢迎,然而,生于忧患之中,局势的动荡造成川剧式微,但振兴川剧一直是袁玉堃的心愿。

建国初的文化氛围给川剧发展带来转机,袁玉堃也欣慰地加入国营剧团——重庆实验川剧院,步入艺术生涯“黄金期”。1951年,袁玉堃主演的《送行》获全国首届戏曲汇演二等奖;1957年,他随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四国,演出《玉簪记》等四出戏,深受好评。《谭记儿》中的白士中、《焚香记》中的王魁、《逼侄赴科》中的潘必正、《百花赠剑》中的海俊等大放异彩,其塑造的书生或儒雅或仁厚,或风流倜傥或饱学多才,既散发着书卷气,又个性独特,赢得海内外赞誉。在全国第四届演员讲习班上,他开课授徒,先后有很多弟子成为各个剧院团的艺术骨干。

从艺60多年,袁玉堃记忆最深的是出访东欧,也是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为了让海外观众接受古老的东方艺术,周恩来总理亲自“操刀”,抽出时间看戏、审戏,对出演剧目提出详细修改意见,那份专注、严谨令袁玉堃感动。

《迎贤店》,与袁玉堃的另一部代表作《送行》一同收入专题片《川剧艺术集锦》。《迎贤店》讲书生常诗庸应聘岭南,盘缠耗尽,困守客栈,后靠上街卖字画,挣得银子。店婆因此前倨后恭,百般奉承。戏画中,常诗庸挣了银两时的矜持与店婆见钱眼开之媚态,跃然纸上。

上一篇:第十九期《发改讲坛》谋实务求实效 下一篇:就业向好既须兜底又须创新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2825,"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728/3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