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记者刘华宋莹莹

通讯员李卫兵实习生黄晓倩

来自江苏开放大学的陈静江,是省委驻涟水帮扶工作队中唯一的女队员,担任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鲁渡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最近,她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留守儿童的底数需精准识别,种植杞柳的100亩土地要流转,“一户一人一技能”培训还需逐一落实,投入7万元建设一座60立方米冷库项目得马上招标,支持20家低收入户光伏发电项目的设备要尽快购进……

陈静江是去年2月25日来到涟水的,到任第二天,就进村入户摸底排查。鲁渡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全村低收入户126户440余人,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10.5%。她走访了近200个农户,召开10余次座谈会,找贫穷症结,问群众诉求,订扶贫措施,一整套帮扶方案应运而生。

初来乍到,就遇到了“拦路虎”。村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年初村里虽然建成了冯村电灌站,但还是不能覆盖所有田块。陈静江决定以这一“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口,争取资金2.95万元,新建一座小型电灌站,7月初竣工并派上了用场。

如何让低收入农户口袋鼓起来,怎样让村集体经济挺起来,是陈静江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先扶智”,她从技能培训入手,鼓励低收入农户“用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组织16名低收入农户参加烹饪技能、育婴员、老年护理等培训班,现在他们揣着技能证书走上了新岗位,甩掉了贫困帽子。柳编在东胡集方兴未艾,在鲁渡村却少有问津,她联系上邻村的陈永柳艺合作社,在鲁渡村建立柳编加工点,40多名农村留守人员得到了培训,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100多名低收入农户参加花篮、柳筐等编织,每人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五六十元。为扩大规模,她还牵头成立了本村的柳艺编织互助合作社。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陈静江多方调研,积极利用省奖补资金60万元,筹建了装机容量8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而且持续受益25年。与此同时,她还为村集体筹建了苏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13亩盐河整治抛土区的复垦土地,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种植了“苏糯8号”糯玉米及“苏绿2号”高产优质绿豆。去年夏秋季节,她与合作社雇用的低收入户一块播种、施肥、灌溉,和他们一道擗玉米、赶包装,利用互联网等销售渠道,把3万多斤糯玉米送到客户餐桌上,合作社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还将闲置小学租赁给驾校,又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到农村沾一脚泥土,与群众坐一条板凳,陈静江获得了大学课堂里很难获得的快乐,获得了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一年多来,她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组织江苏开放大学师生到涟水捐书助学,争取2.7万元资助7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为群众争取了全民健身器材,节日期间慰问低收入农户、老党员60多户。老党员刘海兵感慨地说:“工作队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上一篇:我市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 下一篇:上半年淮安船闸货运量超1.3亿吨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3524,"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716/3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