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一村多群”搭建党群连心桥

通讯员张耀包哲先汪浩

“麦子收完,马上就要栽秧了。村里有几个困难群众,村里打算组建党员义耕队,去帮帮忙,想听听大家的意见。”6月10日晚,淮阴区古寨乡后河村书记刘军把当天党群议事会上的想法,在村里的党群一家亲微信群里一发,便得到了积极响应。

在淮阴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党员微信群、QQ群,以往只是年轻人喜欢的玩意,如今变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平台,被党员们亲切地称为“指尖上的支部”。

起初,一些党员群众对于这样的创新并不认同,后河村村民贾金华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说起微信群的作用,他一个劲地说好话,“当初要不是刘书记把我家小康博的事情发到党员群里,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来帮助我们。”

事情追溯到2015年6月的一天,贾金华外出办事,刚满3岁的孙子独自玩火,不幸脸部、手臂、腿部和肚子等大面积被烧伤,治疗花去了20多万元。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干部在积极帮助申报上级救助的同时,经家人同意把小康博的情况发到了村里的党群一家亲微信群里,立即引起了关注。各村的微信群里都转发了这则消息,很快就筹集了近8万元善款,帮助小康博渡过难关。

在淮阴区,小小的微信群,在教育管理党员、架设党群沟通桥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微信群的作用也变得举足轻重。

在老张集乡孙圩村的“我是党员,有事‘微’我”微信服务平台上,党员干部采用实名制,群众有事直接通过微信就能找到党员干部。“那年,村里开党群议事会,有的人在外地打工没时间回来,对村里发展和很多事情就不熟悉,干脆建个微信群,有事情在群里和大家说,家乡的发展变化也能及时让在外的党员知道。”村书记居永尚说。

“运用新媒体将党员群众联系到一起,大大缩短了村党组织和外出务工党员的距离。”淮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耿庆龙介绍。

作为劳务外输型县区,淮阴区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的建立,很好地将外出人员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但是在家的党员干部年纪都比较大,运用新媒体不太现实,于是淮阴区开始在一些乡镇探索,让曾经户户通的大喇叭再次响起来。

年初,吴集镇倪祠堂村71岁的村民倪成雨找到村书记葛晓芹:“也要照顾照顾我们这些‘老古董’啊,不能天天就知道摆弄手机。”“倪老,您不要着急,马上村里的大喇叭就安装好了,每天都有人把村里的事情通过大喇叭播出来。我们还要发放党群联系卡,有事可以直接打电话。”葛晓芹为能更好地联系党员群众想了很多办法。

6月21日,倪祠堂村的村部挤满了来为小孩报名参加太阳花爱心课堂的群众。“早上村里在大喇叭里说了,淮师的志愿者老师马上要到村里给孩子们免费辅导,这样的好事我们肯定高兴。”倪成雨笑开了花。

葛晓芹介绍,曾经生活在党员群众身边的大喇叭是针对岁数较大党员群众的好办法,党员群众能经常听到村里的声音,同时发放的党群联系卡确保党员群众能及时找到村干部。“这样的举措方便了干部、更方便了群众。”

“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式是淮阴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也是市委党建‘七个一’工程中‘一村多群’的重要内容。”淮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尚武介绍,淮阴区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作方式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一村多群”工作,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了“百米之内有平台,党群沟通有桥梁,急事难事有办理”,打通了农村基层党建“最后一百米”。

上一篇:市领导调研文化和旅游工作 下一篇:市领导赴淮安区督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377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712/3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