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淮阴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记者孔雪

通讯员王大明孙国浩

本报讯走进淮阴区南陈集镇林圩村,机耕路直通到了家门口、防渗渠修到田中央,在新建的沟渠、桥梁、涵洞以及一条条硬质水泥路面的勾勒下,原先高低不平又凌乱的地块变成了一块块连片的标准化“方格田”,每个“方格”里都装载着充满收获和希望的禾苗。

“以前遇到下雨,田间都是烂泥,人都没法走,要是遇到灾害天气,收成就没了,但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排灌问题,老百姓每年的收成都有了保证,多亏了这块‘丰收地’。”林圩村村民张洪美乐呵呵地说。他口中所说的“丰收地”就是淮阴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的项目区之一。

近年来,淮阴区农业综合开发认真贯彻农业供给侧改革,多措并举,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6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8%。

淮阴区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王祥林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现代农业种植格局的基础,是为加大现代科技投入和实现机械化种植创造便利条件,更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收的基础保障。王祥林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重、要求高,因此,淮阴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规模开发、打造精品工程,抓好资金整合、构建多元投入,依靠科技支撑、提升产品档次,为农业产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如今,在项目区抬眼望去,眼前的农田方方正正,机耕道、U型灌渠直通田间,一派现代农业的新景象。南陈集镇安监站站长黄立祥告诉记者,改造前,项目区内地势高低不平,夏季雨水季节低洼地带经常被水淹没。此外,还由于地势不平,耕种困难,尤其是大型机具无法作业,个别地块还需要人工收割,使许多劳力白白浪费在一亩三分地上,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经过改造,项目区内地势平坦,沟渠路、桥涵闸配套齐全,排灌方便,旱涝保收,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以2014年度南陈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为项目区改造了8000亩中低产田,改善除涝面积7000亩,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改善灌溉面积7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渠系利用率明显提高,年节约用水量可达20万立方。目前,该项目区已流转土地3500亩,新增设施农业1800亩,亩均增收120元,新增设施农业总产值超过400万元。

此外,为打造出一批质量好、效益高、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淮阴区不断强化项目监督管理,严格考评考核,加强项目实施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据了解,该区制定出台了12项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管事、管人、管钱,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严格执行“五项重点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几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柿子园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相继落户淮阴,特别是“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成功创建,更是为淮阴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上一篇:淮安海关:以“店小二”精神服务重点企业 下一篇:金湖城乡建设生机焕发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3843,"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711/3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