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市农委持续聚焦富民增收

记者宋莹莹

通讯员志荣王松

近年来,市农委认真贯彻中央、全省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通过“三增一降”多项举措,抓紧抓常,有力助推了全市农民收入连年增长。2016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19元,增幅居全省第二。

坚持不懈抓产业,确保主营性收入增长。“从事农业生产,种养殖产业收入仍是农民的主营收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还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一极。”市农委农业处处长贾军介绍。据统计,去年“4+1”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76.2%,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日益明显。2011年水稻“三改一创建”工程实施以来,全市优质稻米基地面积提升到227万亩,良种率98%以上,且随着“淮安大米”品牌逐步叫响、产业化开发进程加快,直销直供南京市场,每年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以钢架大棚、“两网一灌”等设施装备为重点,大力推广高效园艺,切实提高产出效益。“淮安红椒”单季亩效益过万元,面积30万亩、产值35亿元以上,种植农户超6万户。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增收效应喜人,全市温氏“六统一”代养户稳定在600户,户出栏规模500头起步,每头代养保底收入不少于170元,户均获利10万元以上。强化虾蟹在渔业唱主角,养殖从业人员3.47万人,年产值近40亿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1.6万亩,亩产优质龙虾100公斤、生态稻米400公斤,亩均在单一模式基础上助农增收2000元。着力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培育各类经营主体近550家,从业人员1.56万人,其中农民1.34万人,实现年收入10亿元。打造品牌农业,让农户更多分享溢价收益,盱眙龙虾品牌价值166.8亿元,常年带动从业人员20万人。

坚持不懈抓平台,确保工资性收入增长。市农委打造了25个市级以上园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累计招引资金300多亿元、370多个产业项目在园区集聚集群发展,培育提升了农民的“双创”能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由“打工”向“创业”转变,多领薪金、争做老板。淮安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园区被农民形象地称为“技术超市”,自建成以来,200多个新品种、100多项新技术在这里转化为农民可看、可学、可用的农业技术;依托“田间学校”,每年培训大户、农场主等1000多人次,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技能。台创园入驻企业40多家的,常年就业的农民4000多人。紫山、淮香等10多家单体投入超亿元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在淮落地生根,总产量10万吨(鲜),产值超10亿,吸纳农村就业约2万人。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普通采菇工月均工资3300元,人均年增收1.5万元。同时,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合作建基地促增收。去年底,合作共建各类基地面积345万亩,带动农户数92万户,户均增收2600元。落实返乡农民、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双创”优惠政策,支持扶持参与园区建设、到园区创业。2014年,涟水人郑标返乡创业,投资2000多万元成立江海鲜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年收入1200余万元,促进当地近400个农户就业创业,带动增收800余万元。

坚持不懈抓监管,确保转移性收入增长。“国家的强农惠农资金年年递增,从以前的粮食直补、良种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到现在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这些转移性支付收入,成为了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必须确保不跑不漏”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此,市农委成立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整治小组,制定年度专项整治方案,严把准入关、公示关和时间关,力求全覆盖、一户不少。并结合国家和省市要求,常态化开展“小五长”、“惠农政策缩水走样”、“身边的微腐败”等涉农资金专项清查整治,累计严厉查处侵占、挪用和套用行为3起,追究相关责任人5人,全面健全完善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将每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中央财政渔业油价补贴等惠农资金7亿多元,足额无误发放到农户手中,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

坚持不懈抓减量,确保生产性成本下降。“当前,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主要是过量投入造成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想方设法把水、肥、药用量降下来,秸秆、畜禽废弃物用起来,实现节本增效。”市农委环能处处长王一线介绍,在这方面,淮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促农增收效果显著。2011年,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530万亩以上,“十二五”就为农民增收近8亿元。2012年,户用秸秆沼气“四个三”模式在全国推广,为4万户用沼气池保有户年节支增收6000万元。统防统治率61.5%,全省领先,控减农药,亩节约成本28元,每年可节支增收3亿多元。深化“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药、化肥用量在2016年实现“零增长”,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7%、92%,持续领跑全省,全市降成本、促增收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向前。

下阶段,市农委将抢抓省市聚焦富民增收的契机,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持续发力,一是持续调优结构促进富民增收。研究吃透新实施的农业综合补贴政策,围绕新政策精神,压减常规稻麦种植,订单引导强筋与弱筋小麦种植,增强粮食作物有效供给能力,解决“卖难”,增加粮食作物收入。二是持续做强产业促进富民增收。发布2017年“4+1”产业导资金办法,扶持建设“淮安红椒”、“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淮安黑猪”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区,培优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提高农民产业方面的经营性收入,强力拉动富民增收。三是持续拉长链条促进富民增收。更加重视农产品加工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效能,配套优势农产品特色区,大力招引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冷链物流、田头冷库和初加工、精深加工,让农民分享加工增值收益。挖掘农业文化、休验、休闲、观赏等多样功能,将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新“增长极”。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大力度培植农业电商,连通“农民”和“市民”,以线上线下流通互动让“两头受益”。四是持续叫响品牌促进富民增收。牢固树立“品牌是质量、是价值、是信用的体现”意识,实施“三牌同创”,创新品牌符号、形象和口号,叫响龙虾、红椒等一批“淮字头”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五是持续减量替代促进富民增收。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措施,实施有机肥替代行动和“六统一”社会化服务,减控农药化肥用量和节工节能。依托实实在在减量增效措施,实现节本增产增收。

上一篇:开发区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下一篇:市农委开展大走访大接访大化解活动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6461,"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605/2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