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姜华:清流见底是高峰

王卫华

传承正直

画马像驴

初春,拜见淮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姜华,去讨点书法创作的真经。他给了一句话:写字是雕虫小技,书法则是格调与知识面的综合体现。

太深奥了些。也许与其去探究艺术家的创作秘诀,不如去探究他的生活轨迹。古人云:功夫在诗外。那书法创作的秘诀也在书法外?

传承正直

姜华祖上没有文化人,他本人三十岁前没有学过书法。

没有传承却能自成一家,这更让草根的我们有兴趣。

姜华的父亲是涟水人,1937年就参加革命,因为不识多少字,所以一直在基层工作,在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众口皆碑,称其“好人”。就是这位好人在临终前把姜华叫到床前,郑重地留下遗言:“不准向党要条件,唯一的要求是,我死后骨灰盒上要覆盖党旗。”

他留给姜华的唯一遗产是:正直。

也许,正直做人,是书法创作能有成就的第一个秘诀?

画马像驴

姜华的妹妹上学了,学校的老师说:“我们学校原来有一个学生,字写得像爬爬虫,画马像驴,后来也有点出息了。这说明,如果好好学习,本来底子很差的人,也会成功的。”姜华的妹妹举手:“老师,您说的是我哥吧。”

老师说的是姜华。他当年字写得并不好。上课时老师常会拿他的字来涮他。

中学,他上的是王营中学。当时王营中学有一批书法写得好的老师,如戚庆隆,如计传烛,如戴治平。他们为王营中学营造出了很强的艺术氛围。不过上初中时,姜华的理想是当数学家,因为当时全国都在宣传数学家华罗庚。

后来他还喜欢上乒乓球、篮球,一度成为清江市中学生乒乓球队队员。

当时同学们都喜欢打康乐球,打一局的台费为一分钱。班里有一位同学,他会把画出来的篆字拿来让大家认,你认不出来就你出台费。姜华很佩服他的学问。后来发现,原来他是从画上的印章里找来的,姜华想,你用印章难我,我就画给你看。这时,姜华开始喜欢绘画了,常到学校的兴趣班学画画。

我们说,天分这个东西是有的。姜华画画很快有了成就,所以老师会在课堂上说,原来画马像驴的学生,好好努力也会有成就。

有技就可显身手

1968年,姜华下放农村插队,分在沭阳县的高墟公社。公社离县城100里,是三县交界的一个偏远乡村。

县里要开干部会,高墟公社革委会主任要发言,全公社连姜华在内只有一个半高中生。姜华当时高一,算半个高中生,还有一个是公社的秘书。秘书向革委会主任建议,找新来的“小蛮子”(当地土话,北方为侉,南方为蛮,因当地知青多来自南方,故当地人称知青“小蛮子”)试试,于是姜华被找到了公社革委会。

在县干部会上,高墟公社的发言大获成功。主任的讲话不但被县里的会议简报刊登,还被《淮海报》摘登。

姜华一举成名,调入公社当报道员。他当报道员后写了第一篇报道《一把米的故事》,讲一个老农民很节约,每次淘米做饭,都抓一把省下来,放在边上的罐罐里。这样到青黄不接时,他家就有了粮。报道刊出后,县里组织现场会,各公社都组织人到高墟来,到农民家来参观,来推广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冬季上河工了。全县组成民工团,用小车推着劳动工具,步行赴金湖县入江水道工地参加水利工程。各个工地都用芦席搭起宣传栏,高墟第一期宣传栏,是姜华负责搞的。县里一位领导一眼看到了高墟的宣传栏,马上要姜华到团部帮助搞宣传,为沭阳团出了一期宣传栏,深受好评。

姜华插队期间,高墟公社来了一个叫达式荣的南京下放户,原是南京33中学的中文老师,满肚子学问。因为同在一个大队,大家就这样相识了。姜华爱学习,常在晚上去他家听他讲课,在他那里学到不少古代文学知识。

学习就是机会

1972年,姜华被推荐进了淮阴师范学校。1977年,淮阴师范学校升格成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姜华没有文凭,不能再做教师。他成了学院的职工,被任命为学院印刷厂厂长。

印刷厂的任务就是给教师印讲义。在印讲义时,姜华认识了于北山。

于北山先生是何等的大师级人物!他1917年生于北方一农户家庭,年轻时曾投身行伍,但一直醉心古诗文,解放后先后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南京师范专科学校任职,曾师从国学大师汪辟疆教授、罗根泽教授,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则与他半师半友。他的主要著作为“三谱”,即《陆游年谱》《范成大年谱》与《杨万里年谱》,全国陆游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就是他。文革中,他被下放到淮阴。淮阴师范学校规格上升水平也要上升,就请他来任教。姜华对他十分敬重,对他的讲义总优先安排。姜华常会请教于北山先生有关古文知识。于先生发现姜华提的问题有专业深度,有一天就给了一张课程表,让姜华去听他的课。这样,姜华除了工作,一有空就去做于老的旁听生。

姜华后来说,除了达式荣,于北山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

遍临诸帖

1979年,当时清江市文化馆搞活动,举办一次书法展,书法家赵阜新来找好朋友姜华,想请姜华帮忙印个展览目录。考虑到姜华出力了,作为回报,让他也写两幅字参加展出。

姜华会画画,因会画画,字也算写得端正,但不能算是书法。他还是很认真地写了两幅去参加。不过纸不是宣纸,字就写在印报纸的新闻纸上。

由此,姜华开始对书法入迷。

一次去温州为印刷厂买铸字机,途经杭州,他看到了字帖,看到了宣纸,看到了有挂绳的毛笔。他兴奋地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将其买下,最后弄得除了车票外身无分文,从杭州到淮阴,足足饿了一天一夜。

于北山要走了。1981年,唐圭璋先生推荐他担任《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中文系主任问于先生,谁能接替他来教授古代文学课。他脱口而出:姜华!

姜华来上课了。第一堂课讲的是杨万里。南唐诗词本来就很生僻,但他曾在于老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过,所以讲起来驾轻就熟。他当即进了中文系。

只是,他还是职工,不是教师编制更没有职称,陈宗美当时为校长,是个爱才惜才的人。他对姜华说,你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样吧,马上要成立美术系,你就进美术系吧,也可进编。就这样,姜华进了美术系,成了正式教师。这时,也可以说,他作为艺术家的生涯,算真正开始了。他把学生选用的字帖都认真临写了一遍,还编写了一本书法讲义。

对于教学,他是在编讲义。对于书法,他则是在扎实地练了一遍基本功。扎实地练好基本功,岂不是书法创作能有成就的第三个秘诀!

融帖于血

1983年,清江市成立书协、美协,在成立大会上李完先生当场作了书法表演。姜华为他的字折服,不久便拜他为师。

李完,曾为民国时期的公安局局长,文化功底得祖传,字以何绍基为基础,自成一家。他在小学时,与后来的新中国当代著名文化人谢冰岩、谢铁骊、陈白尘曾为好友,后来与李一氓(共产党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等很多共产党人也是知心朋友,曾在李一氓要求下多次救助过共产党人,解放后一直在刻字社工作。刘田一、胡道华、许强生、王顺馨都曾受过其指导,姜华成了他最后收的一位徒弟。

姜华认准的事,做起来就认真。他每星期去李老师家两次,带作业给李老师改,更多的是聆听李老师的讲授。李完讲课很特别,他先是让你看别人的习作,让你讲别人习作的好与不足。你讲时,如果讲得对,他总闭着眼。如果讲错了,他就睁开眼瞪你一眼,你便知错了,便会再去查找自己错在哪里。

那时候没有多少字帖。也许是李完对姜华偏爱,把他早年双钩的一本范帖赠与他,这是姜华第一次接触到古人书法创作完整范本,这本双钩范帖直到现在仍放在姜华案头,成了他的终生伴侣。

最令姜华感动的是,李先生在临终前,将最心爱的《张黑女碑》送给了姜华。此帖刻于北魏,为魏碑书体精品。原石久佚,传世仅存剪裱孤本。此本清初曾归成榑,道光五年(1825年)归道州何绍基,民国间曾为锡山秦文锦所得。后沈尹默先生从日本带回一本,在重庆总共石印了50本,十分珍贵。从此,姜华把对老师的热爱化作了力量,对老师所说的“二张”——《张迁碑》《张黑女碑》是诸帖之首、范帖之根的教导更心领神会,于“二张”更是下大力气,都曾通临百遍以上,从而奠定了姜华今天书风的根本风格。

真正融一帖于血,再综合其他各帖的长处,何愁不能找到通往书法艺术高峰的路径。这也许是书法创作能出成就的又一秘诀。从此,姜华真草行篆隶样样拿得起、撒得开,真正进入了书法殿堂。

此后,姜华攻占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

1984年,姜华与赵阜新、胡道华、许强生、王顺馨在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五人联展”。这是姜华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展。当时观者众多,各界人士的赞扬写满了留言簿。

1986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红娘”宋长荣到武汉演出,得到家乡人、泗阳籍的湖北日报社社长张应先的大力支持。二人交谈中,张应先社长表达了愿意多为家乡出点力的想法。这时宋长荣推荐说,现在全国正在兴起书法热,我们淮阴有个后起之秀姜华字写得很好,还在师范学院讲书法课,可以把他的讲义编成书法书。张社长的儿子张惕正好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张社长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惕。张惕很快与姜华取得联系。姜华日夜赶工,把讲义改写成书,并配上图,然后带着书稿去了武汉。这样,他的第一本书法著作《书法入门与创作》面世。此书迄今已再版了16次,发行量达几十万册。第二年,他的第二本书稿《墨海新探》再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一年,他先后5次获得全国乃至国际的各类书法比赛金奖。江苏电视台为姜华先后拍摄了两部专题片《墨海新探》和《墨海弄潮人》。当时国内唯一对外宣传杂志《人民中国(海外版)》在继推出林散之、郭沫若、萧娴等人之后,以专版形式刊文介绍了姜华的艺术成就,在海外亦引起了轰动。

1987年,姜华与石金柱、陆越子、凌文铨四人书法展,在省城南京展出。这是淮阴人第一次在省里办书法展。这年,他37岁。其后,他参加过各类全国展和省展,获奖多多,并先后出版了多部专著。2012年,在美国蒙特克莱尔学院(美国的“中央美院”),姜华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与讲座《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讲座由美国蒙特克莱尔学院首席教授凯西女士主持。看了姜华的书展,她对姜华说:“我看不懂你的字,但我感到了平和。”

清流见底是高峰

这几年对姜华触动最大的,是凯西的那个词:平和。

姜华力辞了许多头衔。他说,他要静下来。

他说,书法,美术,从技能上讲,都是简单的技艺,认真地学一下,都能做到。但功夫在技艺之外,只有平和,静下来,才能达到艺术创作的新高峰。不静心,就掺了杂念,作品中就有俗气。

创作,要靠眼界。眼界决定艺术的高度。宁静才能致远,这也是书法创作能出成就的高层次的秘诀。姜华常说“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是共性的,艺术是个性的,技术的发展是直线的,他的核心是时间,也就是速度。而艺术的发展是螺旋的,是个性的。人们常说,技术开始时往往是最简单的最粗糙的,而艺术一开始就是最高的,最顶级的。人们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现象。实际很简单,因为艺术初始是一个艺术家的“初心”再现,最纯真最平和。而后来发展,虽然看上去丰富了,这些看上去很丰富的附加物虽然很好看,就好像一个人衣服穿得华贵了,饰物丰富了,但真人却被忽略了一样。尤其是当今,因“名”之累,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

个性就是创作。个性来自于格调加知识面,格调和知识面决定了作品的高度。然而,人只有在平和中,才能进行知识面的营造。

姜华对我们说,他这一生于不同的时间,总能遇上良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正直人品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更让他受益非浅。他又说,一个艺术家,能有幸生活在中国历史上都少有的政通人和的当今太平盛世里,要懂得感恩社会,在敬畏历史的前提下,更要感知当今,要发挥一个艺术家应尽的职责,用手中之笔去感知真善美、表现真善美、宣扬真善美,他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从“名、利”场中急流勇退,退一步更能感到“海阔天空”,“名、利”看上去是“虚”了,但却能使人心静下来,心静则艺术才能真。

姜华说,艺术必须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同时又要高于生活,超越生活,这样才能起到引领作用,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努力使书法更多地、更真实地回到书法本身的发展轨道上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笔者觉得姜华追求之平和,如清流之见底。清流见底般的意境,本身就是高峰。

姜华在美国举办中美建交35周年书画作品展

姜华与美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凯西女士合影

上一篇:杨秀兰当选2017年1月“中国好人” 下一篇: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9365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309/1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