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让青春绽放在农村广阔的天地

赵振岚陈裕

本报讯2010年7月,充满青春朝气的孙明君,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期间,她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上刻苦钻研,大二期间就在班级入了党,成为了党的优秀儿女。刚出校门她就考上了省聘大学生村官,被党组织委派到省定经济薄弱村——涟水县东胡集镇李圩村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踏上了脱贫攻坚达小康的征程。

围绕党建,合力“拉纤”。李圩村有土地4400亩,9个村民组,人口3400人,党员82人。上任伊始,孙明君通过走村入户,调查研究,认为只有抓好基层党建,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达小康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她和村党总支书记张自力一起,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丰富学习内容,让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拓宽视野,了解上级“十三五”扶贫开发政策,围绕脱贫攻坚达小康开展大讨论,为全村精准脱贫建言献策。她还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基地,不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做到学习上有新收获,工作上有新成效,形象上有新提升。她还深入农户,走进田头,问计于民,听取群众脱贫建议,不断探索共同致富的新途径。要求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以伟人周总理的“拉纤”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围绕脱贫志如纲,心无旁骛奔小康。

勇闯富路,创新举措。李圩村历史上曾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李文章、李文焕兄弟俩揭竿而起,带领地方民兵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神枪手嵇伍伦曾击毙横行盐河两岸的匪首王培坤。在著名的“李圩战斗”中,33名新四军战士血洒李圩大地。如何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拔掉穷根,栽上富苗,关键是选对路子,找准项目,激活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孙明君与党员干部形成共识,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俗话说:要致富、先铺路。交通闭塞是发展经济的瓶颈,村党支部一边向上级争取铺路指标,一边向在外工作干部、打工骄子、能人大户求援,不足部分群众自筹一点,近年来累计铺设村组水泥路15.8公里,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促进了招商创业。三组村民王秀生,借鉴临村陈永柳编合作社的经验,创办了柳编项目,开始是家庭作坊式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小孙帮助王秀生对留守农民进行柳编培训,然后采取“狮子滚绣球”的方法,把柳编规模扩大,目前已发展到近200人,年产值300多万元,每人每年获劳务收入近万元,产品俏销大江南北,还越洋过海,销往国外。村民陈中凯利用废弃的张姚小学,办起了卷板厂,安排了30多人就业,年产值100多万元。一组村民张义法,在小孙的引导下,筹资50多万元,办起了蛋鸡养殖场,饲养量6000多只,年利润10多万元,目前正在扩建鸡舍,计划年饲养量达万只以上。四组村民王留平,在村支书张自力和小孙的鼓励下,办起了百头猪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孙利用这些鲜活典型,会议上表扬,媒体上宣传,带领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拔掉穷根,富苗就生。虽然大部份农民外出打工挣了钱,留守农民家门口就业脱了贫。但仍有少数农民因为老弱病残,天灾人祸,仍然处在贫困线上,小孙提请镇党委要求镇委镇干与未脱贫的贫困户对接,建立结对帮扶档案。通过帮生产、帮生活、帮项目,保证脱贫攻坚任务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小孙和党总支一班人查清未脱贫人数、致贫原因等,帮助20多户村民办理了低保手续,使他们基本生活有了着落。同时介绍贫困户到本村的板厂、柳编厂等企业打工挣钱。张庄组张海军、张海平兄弟俩原来跑运输,后弟弟张海军遇车祸身故,张海平大爱无疆,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弟妹和侄儿的生活和读书费用,并承诺永不分家。小孙利用这一典型,引导村民互帮互助,脱贫致富。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小孙建议村支部把200多亩废弃零田隙地、沟河路旁,发包给群众植树、养鱼,增加集体收入。桥口组村民潘洪兵,承包涟东总干渠堆70亩,培植女贞、紫微、国槐、红叶蓝石等花卉花木,安排10多名留守农民在苗木基地打工。三组农民王平,筹办了无公害稻麦合作社,种植200多亩优质稻麦,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增加了经济收入。

六年多来,孙明君扑下身子接地气,演好扶贫重头戏。她脚踩大地,仰望蓝天,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为脱贫攻坚达小康,写出浓墨重彩的华章,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点赞!

上一篇:涟水路政部署今年道路养护工作 下一篇:岔庙镇医院健康服务团队进社区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94729,"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225/1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