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稻米酿就沉甸甸的文化

王子云

提要:稻米文化凝结在我们的精神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稻米酿就的沉甸甸的文化,稻香飘扬的诗情画意,将通过我们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在古老的土地上耕耘劳作,播撒血汗,牧放希望。一路走来,中国社会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性格,而稻作农业在中国传统经济、政治及思想活动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中国文化演绎出了亲切的“稻米文化”。宋代大诗词家辛弃疾在《鹊桥仙》中抒发了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象:“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却又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以浪漫的笔触勾勒出风调雨顺氛围中,亲和、纯朴的民风,从而将稻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中国史前稻谷遗迹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渑池仰韶村、安徽肥东大陈墩、江苏南京庙山以及湖北京山、武昌等处均已发现。经考古证实,上古时代,中国已经开始种植稻谷。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上常常看到“用盛稻梁”的文句,可见稻米的食用已经非常普及。春秋时代稻米已是一般生活中的食用品。汉代与盛唐以来,精耕细作的农业系统建立与稳固后,稻米在中国文化中的比重越显重要。唐代诗人张演在《社日》诗中写道:“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把当时“稻梁肥”的情景,以及人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从发现种植以来,稻文化就孕育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延续与传承,从宗教、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乃至饮食文化等方面,包罗万象。稻米还体现在中国文字上,古时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谷神;又例如“精”和“粹”的实意就是精选的米。由此可见稻谷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影响。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存着一块完整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也保存着一块南宋时期的“八卦田”,这都是古代皇帝用于祭祀的场所。几千年来,这种信仰已深深烙在民族文化习俗中。我们不妨从诗人徐矶(南宋)的《新凉》这幅迷人的“画卷”中窥视一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所描述的景色着实让人心醉。

稻作农业的普遍特征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运作方式。沿袭了传统的种植生产技术。它除了对经济生活循环性的制约之外,还影响了其他许多重要方面,如灌溉农业环境的改善等。翻阅《汉书·沟洫志》,眼前呈现出灌溉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当时的治水过程中还涌现出了“禹湮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脍炙人口的故事。

长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为主食,他们用稻米为原料,发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等大量食物品种,并赋予了不同文化内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米饮食文化。先秦时期以稻米为饭食,还将用其酿酒,充当贡品等传统节庆的重要角色。上元节的元宵或汤圆,名称虽有南北之别,却都用以“祭礼”和取圆满之意。重阳糕则始于东汉年间,汉晋之际称为“蓬饵”。《周礼》载饵(糕)用作祭祀或宴会上,在重阳节的习俗中食用,“糕”即高的谐音,这吉祥的意思深受人们青睐。

在诸多节气中,最让老百姓重视的就是端午,民间素有包粽子祭拜屈原的说法。屈原自幼怜悯他人,不忍看到乡邻到处乞讨,便回家把稻谷仓捅了个小洞,让稻米从洞中漏出,许多饥民都来此取米,屈原父亲知道后,对屈原说,此乃小爱,若要解救民众水火之难,必入士大夫之途施恩,方称之大爱。此言成就了屈原,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已流传千古。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代代相传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民俗纪念活动,是民众对屈原的崇敬与纪念。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使用水利技术,从河川湖泊中引水,区划田块,小规模地生产。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有这样的描摹:“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把当时农事的发展状态和丰收景象,呈现得活灵活现。伴随着稻作农业的日益发展,稻谷在专业化的培植下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代闻名于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他杰出的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

时至今日,稻谷仍然是人民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融入了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早年毛泽东主席以领袖的高度,在回顾革命生涯的诗文《七律·到韶山》中,对稻菽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把“稻菽”作为喜悦的典型意象,来衬托与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对人生的悲喜感叹与情怀,读来让人心随稻浪而澎湃。

稻米就是生命是财富,稻米文化凝结在我们的精神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古往今来,稻米兴衰与辉煌在地球——我们的家园,就像人类在母亲怀里哺乳的一瞬,就在这个瞬间,它承载与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这稻米酿就的沉甸甸的文化,稻香飘扬的诗情画意,将通过我们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

上一篇:富城办开展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 下一篇:开展“三带三进”活动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95808,"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211/16397.html